北宋宰相赵普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我辈不可不读。惜国文修养欠厚,离开了大师的启蒙,只能望“典”兴叹。前年,有幸得到了一本台湾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南怀瑾《论语别裁》,觉得爱不释手,于是如饥似渴的阅研不辍。
去年,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在《百家讲坛》解读《论语》,意在帮助我们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蕴藏的非凡智慧,实现人生的从容和心灵的淡定,轰动一时。但我在惊叹之余,总觉得就《论语》的解读而言,如果南怀瑾先生是供货商的话,于丹教授应当是推销员了。
南怀瑾先生以渊博的国学知识,拈提古今而撰成的《论语别裁》,是关于《论语》的演讲录。书中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不是孤零零地把章句解释一番,而是联系历史背景及现实生活进行详细而生动的讲述、印证、体悟,不仅有篇章结构、段落连接上的提示,而且有原文义旨及所涉人文掌故的阐发,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许多心得独树一帜,字里行间充盈奇思睿智,令读者如沐春风,心折神服。
《论语别裁》如同一位绝佳的导游,引领我进入了诱人的《论语》宝库,从容领略感悟孔子那充满哲理智慧的丰饶世界。虽初涉浅尝,仍受益颇丰。
初步领略了古代典籍思想的博大精深。《论语。子路第十三》“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孔子通过回答子路咨问,阐述了为政的原则,文字简洁难解。南怀瑾先生阐释到,“先”就是领先担负艰难困苦与辛劳,宋儒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最佳注脚。因此要深谙老子“外其身而后身存”的中国政治哲学,忘我才能有我,为政作主管的在利益方面先让人,做到“外其身”, 实际上最后的成功还是自己。“劳之”也是领导处事的原则。南怀瑾先生引用《国语》记载的鲁大夫公父文伯的母亲——敬姜,对儿子的一番教训,“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阐释“劳之”就是不能贪图安逸,要接受劳苦的磨练,绝不能坐享其成。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忧患兴邦”的意识,耽于逸乐,就非常容易堕落,没有光明远大的前途。“无倦” 就是一切要更努力,责任观念要加重,自己没有“懒得做”的感觉。周朝在存亡绝续之际,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一手所建立的典制,使政权维持八百年之久,堪为“无倦”的典范。孔子回答子路、仲弓问政时言道“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南怀瑾先生解释认为,政治的重心首先必须确定思想观念,是思想的领导、文化的领导,今天强调的要坚持社会核心价值观就是这个道理。为政必须唯才是举,对别人不可求全责备。上述这些观点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也是很有见地的。我深深感到:古代典籍是华夏的思想宝库,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是我们可永资利用的宝贵精神遗产。
受到了读书要博览慎思的深刻启示。《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受宋朝大儒朱熹先生注解的影响,我觉得这段话很浅显,大意是经常复习学过的内容,是很快乐的,朋友从远方来了,也是一件乐事,能够做到别人不理解时不生怨气就是君子。当研阅了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之后,方如醍醐灌顶,顿觉今是而昨非。南怀瑾先生认为孔子的原意应当是:自己的学问在生活实践中得到运用,是人生乐事;无论时空距离多久远,只要有人能理解自己的理念,在信念上与自己因缘际会,也是快乐不过的事;人能够真正做到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当“人不知”时,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里就不会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南怀瑾先生又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 进一步作了生动的阐释:“如何是独乐乐?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如何是与人乐乐?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何是众乐乐?曰: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有此胸襟,有此气度,也自然可以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了。不然,知识愈多,地位愈高,既不能忘形得意,也不能忘形失意,否则便成为“直到天门最高处,不能容物只容身”了。任何学问都是一家之言,一个人要学到真知识,必须笃学之,明辨之,慎思之,万不可浅尝辄止,或拘泥于一孔之见。否则,就是尽信书不如无书了。
懂得了更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仁义礼智信为做人处世的根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为人伦的起点。这些儒家学说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特质,成为个人传统行为道德的主要内容。但如何理解传统观念的现代意义,特别是如何躬行实践,帮助解决好为人处世的人生大课题,的确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譬如孝敬父母好像是人人都认同并且践行的社会道德,但是否都理解了孝行的本质,真正做到了“子孝”,恐怕不能贸然拍胸膛。《论语》子游问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孔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南怀瑾先生释意到:子游问什么是孝,先生说:“现在的所谓尽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就够了。这样说来,那么牲畜也能够得到饲养。如果养而不敬,内心对父母没有孝敬之情,那么这种孝与饲养牲畜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什么是孝。先生说:“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有什么事,孩子主动替父母去做;把美酒佳肴献给父母吃,难道这样就能算是孝顺了吗?”孔子认为:尽孝道绝不仅仅限于保证父母衣食无忧,更重要的对父母要和颜悦色,心存敬重,让父母身心愉悦;身为孩子要品行端正,不要胡作非为让父母忧心蒙羞。读罢《论语别裁》,哲人教诲言犹在耳,感到为人处世更从容自信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