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蔓肥绿,花退残红,春和景明,柳绵弄舞。清明节又到了。
这个传统节日里“节气”与“节日”唯一重合的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意蕴,关于“清明”的解读,众说纷纭。《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从物象角度诠释节气称谓;介子推遗篇“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则赋予了节日凝重的社会意涵。《礼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描绘了春情勃发的节日气氛;明代高翥“纸灰飞作百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又使节日充满冥幻哀伤的色彩。总之,自然与人文,愉悦与伤怀,放情与沉思,就这样混含一体,众色纷陈,在祖国历史上传承延续,永无止境;在民族心灵中交汇激荡,年复一年。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几场春雨,数片落红,勾起了人们对清明的回忆和期盼。古代,人们在这个时节,纷纷走出户外娱乐。亲友结伴踏青、郊游,女孩们忘情地荡起了秋千,青少年起劲地踢足球、打马球,城乡人头攒动处,就是拔河,斗鸡的火爆场面,把个清明节营造得热闹非凡,其乐融融。特别是精心妆扮的青年男女,或风情万种,或仪表堂堂,带着玫瑰色的梦想,奔着理想中佳人,在摩肩接踵的人群里,祈求惊鸿一现,在水清草绿的杨柳岸,热切倾诉衷肠;相约百年之好,喜订终生大事。宋代词人张先《木兰花》“龙头舴艋吴儿意。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行云去后遥山螟。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以及晏珠“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是昨宵春梦好,无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就鲜活再现了这样的情景;苏轼《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则酣畅流露了对清明佳节的万般留恋。当然,也夹杂着“人面不知何处去”伤感和“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惆怅,清明佳节在人们的体味中更为香醇。
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相传:唐玄宗为介子推“割股疗饥”的传说所感动,于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白居易《寒食野望吟》描述到:乌噪雀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路,尽是死生离别处。冥漠重泉人不闻,萧萧风雨人归去。这是唐代何等幻灭伤情的清明节日场景。到明清时,清明扫墓更为盛行。相沿成习,在现代人眼里,“清明”与扫墓祭奠的联系则更紧密。这一天,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鞭炮等成群结队前往荒郊野外祖坟墓地,将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在墓上插上“清明吊子”,点上香烛,焚化纸钱,燃放炮竹,为坟墓培上新土,栽几株鲜花或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虔诚祭奠。亲人们阴阳两隔,音容难再,在这个肃穆的时刻,人们睹物思亲,内心是深深的惆怅和疼痛.只能用祭奠表达对亡故先人的敬意与伤怀。人们或者是幻想故去的先人们,是不是得到新一轮回,在这个日子里回到鲜花盛开的人世间,享受这美丽的景色。或者是追悔在亲人面前有多少爱没有来得及表达,有多少为人子者该做的事情没有为亲人们去做。或者是遗憾再也没有报恩尽孝的机会,没能让亲人们在为后代殚精竭力之后哪怕有一丁点儿回报;或者哀伤永远失去了关爱自己的人,永远失去了爱和被爱,感受到亲情的浓烈和深刻…此刻,人性在张扬,亲情在激荡,伤感在徘徊。人们或许明白了生命的短暂和脆弱,知道什么叫珍惜,或许发现了人生的价值,反思自己的行为与内心,醒悟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或许体味到了敬畏的分量和思亲的痛苦,从此善待自己和他人。心灵受到撞击,情感得以净化,人格由此升华。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隆重虔诚的祭祖活动形成为特定的清明节日,并沉淀于民族文化基因之中,除了人们思亲敬祖的私情难舍外,还有更为重要的社会意义,即慎终追远,敦亲睦族,明德归厚。任何形式的祭祀都是活着的人所进行的一项活动,目的是通过祭祀的方式,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和敬慕,追思先贤,弘扬民族气节。清初重要遗民诗人屈大均《壬午清明作》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就是在清明时节触景生情,追思先贤介子推,表达了反清复明的坚毅之情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斗志;通过祭祀活动,让活着的人记住他们是来自相同的祖先,血管里流着相同的血,增强社会和谐度和民族凝聚力,促进家庭和谐,宗族团结,民族和睦,国家统一。河南新郑和陕西黄陵清明节年年都举办祭奠轩辕黄帝的隆重大典,就是要强固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源头文化根基,增强“同根同祖同源的民族认同感。通过祭祀活动,永远记住介子推留给晋文公的遗愿,即问政之时要“清明复清明”,做到法制与规章明晰,就清廉而无贪腐;搞光明正大和阳光政治,而不将公权在暗中运作,造孽于民。共同致力于清明般的阳光社会建设。
清明既是与祖先进行灵魂对话的节日,也是纯洁心灵,升华人格的节日。当年轻一代津津乐道西方情人节,热切追捧圣诞节的时候,我们应当记住本应属于我们自己的优秀传统,在清明节,欢畅地享受自然,肃穆地祭奠祖先,庄严地追思先贤,祈求政通人和,官清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