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教育发展调研报告

作者:徐兴泉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0-11-01 15:24

    高中课程改革实施三年来,通过各学校全体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实践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纵向看,高中教育的确实现了长足进步和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高中教育的发展与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需求相比,依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一、当前高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倡导的一些新理念、新方法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课堂教学改革成效不明显。一是教学方法传统化,缺乏授课技巧。普遍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即讲得多、作业多、考试多、资料多,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独立思考少、探究体验少、主动参与少、针对性强的训练少,“高耗低效”的问题仍很突出。二是教学内容单一化,不注重全面发展。重视知识传授,轻能力提高,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三维”目标得不到有效落实,学生不能很好地得到全面发展。三是教学目的功利化,不遵循教育规律。课程进度、复习轮次、作息时间安排不合理,三年的课两年讲完,让学生吃了三年夹生饭;教学只管加班加点,现在高中学校只能大量利用周末及假日时间赶课补课,平时大量安排晚自习上课等,顾不上考虑效果和质量;只顾及少数优秀生,在提高中、上等学生和边缘生上用力不够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高中成绩的提升。
    2、学校常规管理精细化程度不高。为了搞好学校管理,学校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建章立制,如何严格执行等问题。对教学管理体现了什么样的办学思想和工作思路,管理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等方向性问题,缺少明晰的思考。我们多数学校的管理还是粗放型的,与现代化、规范化、精细化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出台的各项制度不切合实际、不够科学,特别是不够人性,以至于制定制度多,贯彻落实少。重视现代化教学设施添置,忽视管理使用。图书阅览、实验等课开出率不高,一些常规仪器装备成了摆设,装了门面。对教职工重视教学管理,忽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对教师业务水平要求高,提供进修培训机会少。对学生制定制度多,养成教育少等。
    3、高中教育投入缺口大。一方面是高中学校新建工程资金不到位,学校负债沉重,资金投入不足,影响和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同时,有的学校运动场改造、体育馆建设等急需的配套建设工程还不少,教师、学生住宿紧张;另一方面,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学校的教学设备、实验仪器等也需要更新,这些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4、学习内容与现实需要相脱节。农村高中所学习的课程体系都是“全国高中统一使用教材”,与全国所有城市使用的高中教材毫无区别,依然要为了“高考”而学习,除了应对高考,其他能力仍没有得到实际培养和提高,面向社会的情况下,高中学生没有竞争力。
    二、建议对策
    1、要合理组织教学。
    一是要做到分类教学。切实安排好教学时间,通过对教学时间的安排调控教学内容及进度。应该从省级层面上制定硬性的教学时间规定,如参照山东省做法,规定教学时间,取消晚自习上课和假日补课,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二是要加强教学监控,充分注意学生的心理疏导。课程标准与教学指导意见是我们高三复习教学的基本依据,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不遵循课标和指导意见的现象十分突出,这种盲人骑瞎马的现状令人非常忧心。我们建议各校要为所有教师配备整套课标和指导意见,特别是针对未接触过新课程新教材的教师,必须及早地、持续地、反复地、甚至一对一地开展新课程、新课标、指导意见、新教材的通读性培训。保证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状况更是有效学习的上位因素。班主任、各学科教师要加强整体管理,切实注意学生心理疏导,尝试有人道的教育;要努力营造“优秀生带动—中等生跟动—后进生促动”的合作学习良性循环圈,从根本上提升教学的效率。
    三是要正确处理好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的关系,把时间花在刀刃上。教师一方面要通读教材避免先入为主的误导,另一方面也不能单纯以己学科出发衡量,而是要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2、要切实提高课堂效益。
    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推动课堂持续改革。要以差异的观点促进人的发展的高度,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和创造性,形成以“唤醒”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文化。不但要促进整体质量的提高,更要注重学生个体的进步。不但要提倡学生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更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养成现代公民的美德。
    二是要改革课堂呈现方式,张扬学生主体性。无论从人学角度、课程角度,还是教学角度,新课程最大的特点是要凸显教学的生成性。教师主要通过改革课堂呈现方式,特别是在“情境”、“协作”和“会话”三个层面营造平台,来实践其“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三是要做到目标清晰可控,教学策略优化。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是我们的最低纲领,我们要研究教学方法,运用多元的教学手段落实其中的“行为动词”。我们各个学科各个学段,要采取课时中心策略,以能力立意制订边界清楚的教学目标,并以多元合理的教学策略来达成。要做到目标清晰可控,还要基于学生实际:要把准学生的知识基础,实现对症下药,降低教学成本;要预设各种层次性问题,实行赏识性的、内化式的、反馈式的评价,让每一个学生对课堂充满信心抱有期待,从而提升教学目标。
    四是要提高学科能力的培养。学科教学的有效性根本上取决于学科知识,学科能力依然是高考的核心能力要求。学科能力培养要基于中学课程实际,以现实生活为基点,在情境、合作、对话中实现。
    3、要充分重视教师发展。
    一是要务实有效地创新校本培训。目前,许多教师囿于原有知识结构所形成的路径依赖,囿于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新学术成果的理解尚未适应新教材的需要,出现了对课程标准、教学指导意见和新教材把握的严重偏差,要摒弃不变应万变的落后意识,通过通读课程标准、教学指导意见和高中教材,以利于对学情有一个基本的把握,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二是要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辐射作用。学科组是一个学科带头人引领下的学习型组织、专业性团队,各学科要充分发挥课程理念新、高考研究透、教学实践积极的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4、要加强对教学的管理。
    一是要加强质量管理。质量管理要进一步科学规范,要运用指标杠杆,点线面结合地促进每个学生的成绩提升。

    二是要加强教学常规的管理。要化大力气进行备课上课,要吃透课标和教学指导意见,要正确合理地处理教材,精心设计,盘活课堂,实践有效教学。课后辅导、作业批改、考试检测、听课评课各个环节都要做到精益求精。“精选”、“精编”、“精讲”、“精练”是布置作业的原则,“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评必补”是批改的条件。在现行统考、月考基础上,要稳步推进周练,采取针对性命题、限时练、当场收、及时改、及时评等手段,把以周练为主的考试检测作为推动阶段性教学的重要举措。推进听课评课活动,使听评课活动成为研究推动教师教学行为改进和学生有效学习的手段。

    三是要加强备课组建设。四是要统筹配备师资队伍。
    总之,高中新课程改革在现阶段的发展状况从根本上体现教育改革的宗旨的地方并不突出,效果并不明显。如何科学实施,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