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康高中教育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

作者:徐新人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0-11-01 15:33

    (一)客观地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安康的高中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显著的标志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办学规模的扩大,一是教育质量的提高。据市教育部门统计数字看,无论是高中招生数还是在校学生数、高考报名人数、达省线(或达二本线)人数十年来均呈现连续增长趋势。

年 度

高中招生数

高中在校生

高考报名人数

达省线或二本人数

(不含体艺)

1999

5458

14313

 

达省线 887

2000

8378

18428

 

达省线 1297

2001

9354

22821

 

达省线 1299

2002

11543

27331

7401

达省线 1663

2003

13215

35732

9567

达省线 2193

2004

16054

42554

11989

达二本线 3286

2005

17334

47173

14354

达二本线 3609

2006

18699

53819

16038

达二本线 3664

2007

18098

54353

18042

达二本线 3456

2008

20322

57215

19161

达二本线 4008

2009

21852

56637

19578

达二本线 4405

2010

 

 

19383

达二本线 5514

    十年间,全市高中招生数翻了一番,高中在校生人数从一万多人增加到五万多人。高考达省控最低线、达二本线人数从不足千人到今年突破了5000人大关,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成绩。(2003年以前,全省每年高考是划定重点线和省控本专科最低线,简称省线。2004年开始,全省划定一本、二本、三本线,通常以二本线和原来的省线作为同类水平比较)。
    取得进步的原因,一是各级政府对高中教育的重视;二是人民群众观念的改变,对子女接受教育的要求和期望值提高;三是教育战线,特别是高中学校教职员工的艰苦努力;四是国家政策导向的调整,1999年开始,大学扩招、高中扩招,推动了高中、大学规模的发展。
    (二)全市高中教育取得的成就和进步是可喜,但存在的差距也是明显的。评价高中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应该是是多元的,这里仅以每年高考达二本线人数比较,来说明我们在规模质量上的差距。全省十个地市加杨凌区共11个统计单位,多年以来,西安、渭南、咸阳、宝鸡四个地市一直稳居1至4名,为第一集团;铜川、杨凌人口少,达二本线绝对人数始终处在第10、11位。而第二集团,5至9名的变化,可以看出一些问题。

   地市

年度

榆林

汉中

商洛

延安

安康

2002

4014 ⑤

3675 ⑥

1983 ⑦

1616 ⑨

1663 ⑧

2003

5033 ⑤

4036 ⑥

2604 ⑦

2114 ⑨

2193 ⑧

2004

6821 ⑤

4973 ⑥

3399 ⑦

2992 ⑨

3286 ⑧

2005

6823 ⑤

5448 ⑥

3593 ⑧

3533 ⑨

3609 ⑦

2006

7675 ⑤

5674 ⑥

3747 ⑧

3884 ⑦

3664 ⑨

2007

7153 ⑤

5116 ⑥

4081 ⑦

3824 ⑧

3456 ⑨

2008

7666 ⑤

5408 ⑥

5114 ⑦

4487 ⑧

4008 ⑨

2009

7996 ⑤

5510 ⑦

5581 ⑥

4770 ⑧

4405 ⑨

2010

10359 ⑤

7485 ⑥

6901 ⑦

6144 ⑧

5114 ⑨

    在2002年以前,一直是汉中位居第5名。2002年起榆林超越汉中,位居第五。2005年安康曾进位到全省第七,超过了商洛、延安。但之后进步不如人家快,近五年来,一直在所谓“第二集团”的最后一位,全省第九。对比安康在全省所占的份额(%),也可以看到差距。

年 度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全省二本以人上数

50025

61423

75844

77072

76036

74509

79606

81554

102224

安康二本以上人数

1663

2193

3286

3609

3664

3456

4008

4405

5514

安康占%

3.32

3.57

4.33

4.68

4.82

4.64

5.03

5.40

5.39

    我们在进步,但幅度仍然偏小,所占份额达不到全省的平均水平。还有初中升高中升学率,高中在校学生数,校均规模等,也处在全省的最末位。据全省2007年教育年报统计,安康高中入学率排全省第10位,每十万人口中有高中在校生排在全省第11位。
    (三)我们高中教育落后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客观原因、客观条件的限制。如传统地域文化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自然条件的制约,交通不发达、信息闭塞等等。而高中教育发展水平不高,又使得人们对上高中的认识不足,这些特征在全市的不同县区也可以显现出来。第二,政府对高中教育顾及不够。安康整个基础教育的底子就薄,这些年抓普九,抓义务教育又使得各级政府、学校负债累累,没有更多的力量向高中教育投入,高中学校依靠自我发展,力量很有限。第三,对高中教育缺乏调查研究,缺少得力的有效措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丧失了一些发展高中教育的时机。
    目前全市高中教育总体规模偏小,结构不尽合理,缺乏骨干学校集团,生源基础薄弱,投入不足,加上政策、体制因素制约,使得学校办学艰难,难有活力。
例如:现在全市有39所完中或高中(含民办5所),所数不少,但规模不大,效益不很好。在校高中生超过5000人的学校还没有,超过4000人的也只有安中、汉滨高中、旬阳中学这三所。校园大都狭窄,占地面积过百亩的基本没有。高考达二本线人数过千的学校在2009年之前还是零。2010年,安中高考达二本线人数才首次跨越千人大关,达到1100多人,实现了全市零的突破。而对比汉中、商洛,在校生人数超过5000人,高考上二本线人数超过1000人的学校都有四、五所,正是这些学校构成了它的骨干集团。
    再如:近几年,城区中小学生数以每年2000余人的速度递增,但并无新建学校。结构调整前城区江南片原有安中、永红、新安、解放路四所学校招收高中生,经过多年的调整,现在仅有两所,且只有安中是单设高中。新安变成了职业中专,解放路变成了初中学校,汉滨高中实际上是完中,江南初高中资源严重不足。江南江北又划江而治,人为的增添了许多矛盾。职业教育学校多、层次多,又没有充足的生源,造成资源浪费。
    对全市来讲,初中毕业升学率不高,高中的生源总量不足,优质生源更为匮乏。近几年,全市每年有初中毕业生近5万人,而参加三试合一考试的不到3万,两万多人都不见了。2009年,全市初中毕业生为48742人,参加升学考试的有26676人,仅占54.73%;高一招收新生21852人,占44.83%;加上职中招生任务,总共要招3万多人,参加考试的全部招收还完不成任务。这反映出学生在初中毕业之后选择继续升造的人比例不高,上高中积极性不高,初中辍学率太高或是毕业后就去打工的人较多。我们的人口多于商洛和延安,但高中在校生人数,高考报名人数等都不及人家,到底是什么原因?值得思考。
    总之,资源不足和资源闲置浪费并存,师资不足和教师空闲无事并存,严重缺编和空着编进不了人并存,校园拥挤屡现百人大班和出售校园搞商业开发并存。这些真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的,只能不再说了。
    (四)提几点建议: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对高中教育的认识,看到高中教育的重要性,适应国家2020年普及高中教育的规划目标。
    2、以县区为主,办好骨干高中、形成骨干学校集团。坚持标准化,集中优秀师资,优势力量,千方百计把校园面积扩张一点,扩大规模,提高高中办学效益。
    3、初中、小学不宜撤并太多。尽可能让初中生、小学生就近入学,减少初中生的辍学率,提高初中的教育质量,给高中提供优质的充足的生源。(初中、小学教师可以一专多能、一人多科,高中的专业性更强,相对集中便于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带动作用)。
    4、针对小学、初中生源减少,乡村生源减少,城市生源增多,教师编制标准可以浮动调整,动态管理。
    5、鉴于目前职教投入多,普教投入少,可以按《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那样,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
    6、政府部门要提高办事效率,管该管的事,放该放的权,减少扯皮和繁琐的程序。切切实实为学校搞好服务工作。
    以上仅是些管窥之见,难免偏颇,错误之处,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