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转绿色,人间又清明。经数千年薪火相传,祭扫先祖墓地,追念逝者恩德成为清明节的活动主题。从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街市盛况,到当今清明节期间,生意兴隆的祭品市场,熙熙攘攘的墓地人群,烟火缭绕的祭奠场景,我们无不对慎终追远的人文传统感到自豪,对知恩感恩的善良情怀感到宽慰,对赋予我们生命和生存条件的先辈充满缅怀之情。
清明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乃至孕育发展为特有的清明文化,在于它有不随时光流逝而变异的精神价值,有尊敬和感念亲人的感情需要,也有完善后代发展条件的行为自觉。因此,清明节文化内涵的确立和人们节庆活动方式的固化,于个人与社会,于现实于未来,都有发乎情合乎理的规范和考量。但是,随着近几十年来对人文传统的回归,特别是人们物质财富和闲暇时间的丰裕,盲目跟风攀比的风气有所抬头,祭品的种类日见日新,祭奠的气氛愈来愈浓,祭扫的耗费越来越大,出现这些变味走调失真的现象,总让人觉得看不顺眼,放不下心。
变了味的祭品。祭品作为用来表达和传递悼念逝者情怀的载体,其种类与生者消耗和享用的物品有关,本意是希望逝者在另一世界享用如生前。盐茶五谷、时鲜果品、金属币模样的纸钱、香蜡纸烛这些清明祭品,从材质、种类、式样到规格都久经历史沉淀,社会习俗认可,人们祭奠常用,成为民族传统和人文历史内涵的特定组成部分。遗憾的是当今一些人意欲自己的亲人在另一个世界过上“好日子”,注重了期望逝者享用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形式,抛弃了祭奠用品凝结的历史精神文明的内涵,随心所欲,随波逐流。于是,街头巷尾的祭奠品摊点标新立异,五花八门的祭品应有尽有。出现了称之为冥间银行流通的大面额“人民币”,制作精巧的“别墅”,“电脑”、“ 手机”、“ 电视机”、 “小汽车”等;不仅有洋房汽车现代家电,甚至还有“小姐”、“伟哥”, 为先人与美女办理“结婚证”等,这些异想天开和庸俗无比的祭品,使清明节蒙上了污浊之气。使用这类变了味的祭品,可能是出于对先辈的孝敬之心,但是,不仅暴露了自身生活理念的庸俗和审美情趣的低下,也是对清明文化传统的背离。
走了调的哀乐 祭奠活动是国人寄托哀思、维系亲情的特有模式,对逝者的安葬,清明节祭扫墓地,都有传承悠久的程式和特色鲜明的文化内涵。无论是吊唁逝者,还是祭拜先祖,尽管其形式时代有变化,地域有特色,但是,生者的心情都应当是哀伤悲怆的,现场的气氛都应当是肃穆凝重的,祭奠的方式都应当的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对逝者的尊重之意,才能表达生者的哀伤之情,才能符合民族文化的仪轨。现代人的生活条件古人无法企及,通过现代技术手段不断丰富祭祀形式和手段,如能朝着更符合现代社会文明发展规律的方向来进行,当然是一件好事。可惜如今的走偏了方向,在一些乡间灵堂,甚至在正式的殡仪馆,很难听见忧伤低回的哀乐,取而代之的是震耳欲聋的电子打击乐,亲朋好友间没有了相互问候倾诉的机会;灵堂上很难听到追思感念亲人、表达哀伤悲痛之情的孝歌或赞歌,大行其道的是流行歌曲,内容庸俗,情调轻佻,使本应庄重肃穆的灵堂充斥着亵渎轻慢的气氛。逝者若天堂有知,对后人的行为,真不知是感到欣慰还是痛苦。
失了真的孝道 对祖先祭祀的精神内核就是孝道,关于孝道的含义,既有先贤的精辟论述,也有古典的行为诠释,更有浅显易懂的现代格言:用对待儿女一般的情感对待父母。若果说缅怀先祖不时祭奠体现的是孝道精神的话,善待活着的尊辈长上就是孝道的实际体现。让在世的老人居安食美,心畅神爽,颐养天年,就是真孝道。但是当今“活着不孝死了孝”的现象并非个别。有一个小品节目至今记忆犹新,场景是一老母归天,儿孙们抬着各式“现代家俱”来前灵柩前敬献。当抬着洗衣机到来时,守灵的女儿哭诉到:“妈呀,你苦了一辈子,现在有洗衣机了,在阴间不再用你瘦弱的双手洗衣服了”,当抬着电视机进来时,女儿哭诉到:“妈呀,你在阴间可以看看你喜欢的电视节目,儿孙们不会再抢你手里的遥控器了”。作品寓庄于谐,情节入木三分,内容发人深省。别居的父母,儿女回家团聚成了奢望,同居的父母,成了为儿女领孩子做家务的奴仆,并非个别现象。然而,在死人身上做各种各样的文章,把孝道做给别人看的功夫却日渐增长。墓地越建越气派,许多城镇周边俨然兴起了鬼城,一座座用材考究、雕刻精美、规格宏大的墓地,与现代城镇争地盘斗气势,甚至出现了墓地价高于房价的咄咄怪事。一些老人活着时常常置身于被后人遗忘的角落,屡遭冷眼,难以享有后人的温情和长者应有的尊严,可是仙逝之日,备受被放大被虚化了的礼遇,享有十分热烈隆重的葬礼。一些人不仅丢弃了厚养薄葬的优良传统,而且把葬礼变成了炫富,摆阔,敛财、显威的场所,把逝去的亲人当作了摆面子、耍牌子、扎势子的道具。这种把孝道蜕变为做给别人看,以行孝的名义做表面文章的行为,其实就是对孝道的彻底背叛。
诸如此类的现象,时下虽然还没有蔓延到泛滥的程度,但已经致使民族传统在回归中发生偏离,美好感情在表达时遭到亵渎,精神价值在传承中出现淡化,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和高度警觉。
古人云:“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始终俱善,人道毕矣!”我们呼唤深入挖掘和弘扬健康文明的清明文化内涵,用现代文明理念引导人们祭祀缅怀活动,提倡用一束鲜花、一篇祭文、一棵常青树,几行清泪和无声的祈祷寄托哀思,这不仅是对逝者真正意义上的尊重,更是对社会文明进步的尊重和弘扬。若能如此,传统的祭祀活动就会与清明时节一般风清气爽,逝者含笑九泉,生者无愧今生,后代隆昌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