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节牌坊特指为了表彰封建女性对自己的丈夫坚贞不渝,一生恪守贞节而建立的牌坊。以五四运动为分界,对其褒贬可谓冰火两重天。之前,它是一个女人的至高荣誉,也是一个家庭乃至家门的无尚荣耀,人们赞赏有加,社会推崇备至。之后,在反封建专制争民主自由的思想解放运动大潮中,它成了扼杀人性,摧残妇女的罪证,也是封建社会罪恶的象征。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狂热年代,几乎都被砸烂摧毁。时至今日,幸存下来的也仅仅是罩着历史文物的光环留存于世。
如何看待贞洁牌坊大起大落的命运?今天已经嬗变为文物,又该如何对其解读?的确还是一件应当面对而且不易做好的事情,它毕竟伴随了我们数千年的历史,在民族文化和社会心理中长久地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正如对其否定者所言,坚硬生冷的石质贞节牌坊,可能埋葬了一个个鲜活水灵的女性,也可能无情摧残了无数妇女的花样年华,驱散了多少妇女天性使然的柔情至爱,她们几十年或单处寡居,孤眠独宿;或痛舍情爱,心如死灰;或稍有不慎,忍辱终身。精神和肉体遭受的折磨和痛苦,实在是难以想象的,也是外人所难以知晓的。因此,对它的出现进行谴责,对它蕴含的理念进行扬弃,也有合理合情的成分。但是,不能自以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把它一棍子打死。如能以人性的视角,历史的看待,理性的分析,或许能透过贞节牌坊现象得出一些有助于社会发育和人格完善的启示。
妇女作为社会的一份子,看重名节,执意守贞,或者是个人自愿而不是被迫选择单身独处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提升和完善自我人格的途径之一,也是社会文明进步对两性关系的基本要求。就是今天,人们对"风流寡妇"也是蔑视的,对婚外情也是持否定态度的。因此,对女子贞节行为立碑褒扬,也有倡导人们向善求美,遵规守德的积极意义。用今天的话语讲,就是立碑者善于通过典型引路,因势利导等方式,弘扬主流价值观,引导社会有序运行。从这个意义上看,无论是立碑者的动机,还是牌坊本身蕴含的内容,同样都有合情合理的成分。
贞操理念借用贞节牌坊加以弘扬,原本无可厚非。然而,对贞操的解读和判定,也就是贞操这个瓶子里装的是什么样的酒,其实既有仁者见仁的现象,也存在代有区别的问题。我们在认可其积极意义的同时,下面两个方面不能不严加剖析。
从贞操观的历史演变而言,后来的道学先生犯了“极左”的毛病,以至于扭曲了原本尚有人性的男女关系理念。孔夫子提倡男女授受不亲,但认为假若嫂子溺水,就应当伸手救援。可见他主张的只是处理男女关系与处理所有社会关系一样,要讲规矩,讲德行,不能随心所欲,轻薄妄为。尽管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直到唐代,妇女追求自由和幸福的社会环境仍然宽松,选择生活方式的社会空间仍然较大。据记载,有唐一代,公主再嫁的就有23人,有的甚至结婚三次之多。妇女能成群结伙地骑马外出郊游,能穿半裸装,男女交往较为自由,女子追求爱情也比较大胆,女子离婚也不受歧视。宋以后的理学家们对儒家男女关系理念无限上纲,做了过分解读,走了极端。程颐有一段对话,就是这种现象的生动诠释:“或问:‘孀妇于理,似不可取;如何?’伊川先生曰:‘然,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又问:‘人或有居孀贫穷无者,可再嫁否?’ 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此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这就是臭名昭著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出处,他们提倡存天理灭人欲,讥笑汉唐盛世为“脏唐烂汉”。在“三纲五常”的教条之下,性禁锢越来越严酷,对女子贞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逐步把贞操观念打磨成为扼杀妇女天性的利刃,以至于出现了什么女子手臂不幸接触了男子就 “斧臂”明志,丈夫去世就殉夫死节。从这个角度看,贞节牌坊就是关押女子的地狱,砸个稀烂才大快人心。
从贞操观的内涵来看,都是对妇女单方面的苛求。贞操总是对女子而言的,贞节牌坊总是男人为女人而立的。自古(今天仍有这样的心理定势)以来,男子三妻六妾是本事,拈花惹草是风流。而对女子则有很多训诫,如《女四书》、《女戒》、《训女宝箴》、《母训》等,概而言之就是要女子“从一而终”,婚前要守身如玉不失身,婚后夫在时要守贞如一不外遇,夫死要守节如常不再婚。夫在要“相夫教子”,夫丧要“立节完孤”。一旦越轨,那就不得了,不论是出自什么原因,即使是遭遇强暴,自己毫无过错,也永远是“不干净的女人”,“跳进黄河洗不清”了。甚至要严加惩罚,轻则赶出族门,重则施以重刑。自身遭劫难,家门招辱没。迫使妇女彻底沦为终生为一个男子恪守贞操的附属品和生儿育女的工具。从这种社会现实来看,贞节牌坊就是残害女子的铁证,说它罪恶累累并不过分。
不过,我们诅咒贞操观念中那些过了头变了味的成分,并不意味着赞成生活方式的放荡,我们主张肯定和弘扬其中蕴含的积极意义,也不意味着食古不化。无论如何,人之所以为人,社会之所以有序,在两性关系上讲道德守规矩,都具有基础性标志性意义。不然,人类与兽类咋分?野蛮与文明何异。今天,在社会关系主张中男女平等,在婚姻关系中强调相互忠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倡导遵守社会公德,就是对贞节牌坊中蕴含的贞操理念进行了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扬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