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书记载:宋代新昌县有一年发生大旱灾,县衙主簿杨元光带领一帮人到白鹤祠祈求天降大雨。一行人跪在地上诚心祈祷了一遍,照旧万里晴空,他们耐着性子,又十分虔诚的祈祷一遍,依然烈日炎炎,再三祈祷,还是骄阳当头。杨主簿怒火中烧,破口大骂:你这个神算什么东西,白吃供奉,这么点事都不办,要你还有什么用呢?骂完,下令砸烂了神像,拆毁了神袔。今天听了这个故事,还是令人忍俊不禁。但杨主薄在神仙上帝面前的功利情怀,非一人一时独有,而是千年不异,万人同心。国人的心中没有固定的神仙,只要能显灵,什么都拜,也少有宗教意义上的精神追求,只要面临自身不可捉摸、无力解决的难题,都可能选择求神拜佛祭祖的途径寻求解决之道。
个人为了心想事成或免灾得福而拜神求仙,其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仅仅停留在这个层次上,离宗教的本义还相距甚远。更应严肃思考的是,当今一些地方为了搞活一方经济,一些投资商为获取理想的回报,投资兴建庙宇道观,把完善宗教活动场所视为一种商业投资行为,把传承教义或弘扬佛法蜕变为活跃市场的手段,把算命看相作为“福田”来耕种。寺院成为没有灵魂的躯壳,道场成为旅游参观的景点。佛门清净之地和道观无为之所,变成了诱人掏钱买单的招牌。一些以“住持禅宗道场,荷担如来家业”为职志的法师方丈也抱怨自己好像是打工仔,真正的主持仿佛变成了“孔方兄”。于是乎,虽然宗教场所越来越气派,但内涵越来越世俗,对宗教本体、人类良知和社会风气的毁损越来越严重,其危害不能视而不见,遗患不可掉以轻心。
背离宗教的应有之义。宗教作为人类历史的社会精神现象,类别众芳林立,教义精深博大,仪规各具精妙。但百川归大海,大都在于帮助人们净化灵魂,以求得心灵的安稳;引导人们提升智慧,以确立明智的人生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化人们弃恶从善,在传承和实践教义过程中奔向人生的理想境地。总之,通过教义对思想观念的培育引导,运用教规对言行举止的规范制约,玉成个人的快乐、善果,到达理想的今生、来世,实现人际的融洽、和谐。所有的宗教都应有与信众宗教生活需求相适应的活动场所,都应有与宗教的神圣庄严相协调的环境气氛。因感恩神明,捐资塑金身建庙宇,情有可原;为广布教义,筹资宏阔宗教场所,理所当然;出于保护和传承宗教文化遗产,出资恢复和扩建寺观庙堂,可以理解。如果以商业的理念和眼光经营宗教活动场所,把宗教文化因素当作景区的 “卖点”,或者在本应肃穆庄严的宗教场所掺杂其他有利可图的活动,使清净圣洁之地,变成熙熙攘攘的交易市场,有严格教义和严肃教规的宗教活动,变成谋利图财的包装,不仅与宗教活动的应有之义大相径庭,甚至可以说是对宗教的曲解和对神明的亵渎。
误导民众的精神追求。以科学人生观和主流价值观引导大众,是社会管理者的神圣职责,也是实现社会稳定和谐的关键。我们必须看清我国宗教信仰的特点,那就是人们大都因为某些实际利益才去信教求神的,只要觉得灵验,无论佛教、道教、还是外来的的天主、基督,以至于天上的日月星辰、地上峰洞木草,逝去的祖先和名人,都是可以拜祭的神仙。认为只要对神仙精神上虔诚,譬如沐浴斋戒、跪拜叩头,物质上舍得,譬如花巨资烧高香,还大愿等,就能所求如愿。在神的庇佑下,任何烦恼都能消失,任何罪过都能赦免,任何愿望都能实现。总之,金钱能摆平一切,哪怕是杀人越货,坏事干绝,天良丧尽,只要在神面前烧柱高香,许个大愿,皆可万事大吉,心安理得。有幅对联可谓一针见血:经忏可赎罪,难道阎王怕和尚?捐财能超升,岂非菩萨是贪官!对其荒谬性的讽刺入木三分。不用讳言,这类宗教活动培育不了信仰的专一和坚定,激励不了高尚纯洁的精神追求,反而孕育了有奶就是娘的投机性格和金钱万能的市侩信条,对国民素质的提升和社会风气的净化,有害无益。现在许多地方在发展包含宗教文化因素的观光产业,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抢救,弘扬传统优秀文化过程中,各种掺杂宗教因素的商业性活动此起彼伏,其文宣造势活动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声势愈益盛大,社会影响面日益宽广,有意无意间向民众发出了支持求神拜佛的错误信息,客观上对大众的精神追求产生了极大的误导作用。
扭曲和谐的社会关系 人们想象中的神仙的神通广大与个人欲望的无穷无尽,人们赋予的神仙的救世情怀与人生的多災多难,就象发达的商品经济一样,供给力和消费力总是相辅相成,并水涨船高。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以及社会转型期人们对自己前景的不确定性增高,求神拜佛信教的冲动呈日趋强烈之势。天下名山僧占尽,风景名胜大多与在宗教活动有缘,一些地方或者投资商把信众的这类精神层面的强劲需求作为巨大的商机,把自然名山胜水转化为旅游产品要素。进入名山胜地必卖门票,名山胜地必有寺观,观光旅游必备游览寺观的内容,迈进寺观必须烧香化纸。也就是说,本属公有的天下胜景,变成了特定地区或个别投资商谋利聚财的资产,公众不掏钞票就与名山胜水无缘,无疑会加剧公众的不满情绪;宗教信众也失去了“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环境,找不到一片不那么利欲熏天的清凉地呼吸几口了,如要进入寺观庙堂过宗教生活,也要首先付出购买门票的代价,方能步入神殿庙堂,对此,担弘扬教义之责的宗教人士和真心修持的信众,群言谔谔,也背离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本意。这些,都无疑加剧了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
现阶段,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绝不意味着放松精神文明建设,我们承认价值观多元并存,并不等于放弃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我们也必须明白,包容不等于认同,理解不表示肯定,求同存异不等同全部接受。为包括宗教在内的精神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还是要用心搞好教义传承,万不可对社会上功利化的宗教行为推波助澜,也不可在宗教活动上打“钱”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