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伯牙断琴说起
作者:吴咏梅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1-08-08 17:12
钟子期亡故后,高山流水不再,知音难觅成真,伯牙割断琴弦,举琴碰石,哭吟:“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这个凄婉动人的故事,不啻发生在钟子期和伯牙之间,其实每个人都有相似的感慨:尽管一生中相识广、朋友多、亲友众,但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回首过往,忽觉灵犀相通的能有几人?盘点心绪,相互理解深透的又有多少? 正如古人所云: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知音难觅实在不是无病呻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句无奈之叹,就表明人生对能否拥有知己,不宜有过高的奢望。
所谓知己,无非是相互间情志相合、心灵相通、深入理解和由衷欣赏,长久保持不弃不离的友情关系。人是社会性动物,与众人顺畅交流,相互理解和快乐相处,使身边的更多人成为知己,不仅是人类心理的本能需求,也是自身生存的必须,应当是终身刻意追求和苦心经营的人际空间,为何会出现知己难觅的困境,的确是应该深思的问题。
其实,感觉知音难觅的苦酒是自己酿成的,是自己在处世、择友、心态等方面作茧自缚所致。
以己见强加于人。“能使人知己、爱己者,未有不能知人、爱人者也”(王安石《荀卿》)。对别人的尊重,是赢得信任的基础,善于换位思考,是顺畅沟通的桥梁。记得有一则讲奶羊和小猪的故事,说是奶羊问小猪:“人们抓你的时候,你为何总是大声嚎叫呀?”小猪回答:“人们抓你只是挤你的奶,抓我是要我的命啊。”处境不同,对事物的感受截然不同。《论语。子贡问时》记载,子贡回答客人一年有季节的提问,自信回答有四季,客人坚持只有三季,相持之时,孔夫子对子贡说:“此时非彼时,客碧服苍颜,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子与之论时,三日不绝也。”孔夫子看出客人是蚱蜢,生于春死于秋,在他的认知范围里,一年就只有三季。经历不同,对事物的认知就大不一样。建立相互理解信任的关系,切不可自以为是,以己之长量人之短,要善于从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发现和欣赏别人的长处,理解和体谅别人的难处。管鲍之交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管仲当初贫穷时,曾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钱财,自己多拿,鲍叔不认为贪财,他知道管仲贫穷!管仲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没有才能,他知道管仲没有遇到时机。管仲曾经多次作战,多次逃跑,鲍叔不认为胆怯,他知道管仲家里有老母亲。后来推荐管仲为齐相,成就春秋霸业。管鲍之交成为千古美谈。如果以一己之是非为天下之是非,以一己之好恶为众人之好恶,必然会成为孤家寡人,知己就会与你擦肩而过,可望而不可求。
与不同道者为谋。客观上,不是任何人都能成为知己的,抛开人际之间利害关系不论,起码要在知识结构、生活方式、情趣爱好,性格特征等方面具有趋同性,志同才能道合,趣同才有默契,情同才可共鸣。汉代牟融写的《理感论》描述:“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说的是有人给牛弹琴,牛照旧低头吃草,不是牛没听见琴声,而是他根本不懂音乐。牛不是人的同类,没有人的音乐感觉,岂不枉费弹奏之力;古俗语云: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那时他们有枪杆子壮胆,在刀尖上舔血,手无缚鸡之力的秀才与他们何干。如果看不清交往的对象,辨不明相处的缘由,以为仅凭自认的真诚、善意和坦率,就能赢得众人的理解和赞赏,肯定会大失所望,伤心而归。生活中常常遇这样的委屈或者误会:善意提醒被视为苛刻挑剔,真诚批评被看成撕破面皮,由衷赞扬被看成假送高帽,坦诚相告被视为摆设圈套,热心相助被视为故损自尊,等等,好心做了驴肝肺,忠言成了奸诈语,岂不冤枉之至。问题在于没有审时度势,审己度人。因此,对是否有知己,不要浪费感情,空耗心思,多一点随缘自适,少一点刻意强求。道不同不相为谋,不屑于与自己同声相应的,敬而远之;不可能与自己同气相求的,求同存异;无条件与自己走得太近的,静待来时;对别人,只希望合作共事,不奢望成为知己;只希望和睦相处,不苛求心心相应。若能如此,就会减少知音难觅的烦恼。
以功利之心交友。君子之交淡如流水,知己作为人与人心灵契合的至高状态,容不得半点功利心机。苏浚《鸡鸣偶记》对朋友做了分类:“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甘言如始,游戏征逐,呢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显然,“呢友”和 “贼友”不可能成为知己。特别是许多人主动交友不是因为情投意合或者志同道合,而是蝇营狗苟,另有所图。若位卑财寡势弱,则嫌弃没有利用价值,虽为至亲故旧,回避三舍唯恐不及,想方设法蔑视作贱,冷漠以对,拒交疏远,忘恩负义;如权高财大气粗,则期盼可以攀龙附凤,虽风马牛不相及,舔痣溜须犹嫌不周,削尖脑袋投怀送抱,曲意逢迎,输送钱财,殷勤伺候。相对应,一些人所感受的柔情和敬重,所认知的所谓知己,也不过是财色包裹的糖衣弹,权势换来的迷魂药。敬重、服从、爱恋、想念的对象,都是权力和财富这些炙手可热的东西,与威信和徳操毫无关系。主动进攻的,压根儿就不是因为知己而真情付出,被动接纳的,说穿了就是用人格尊严交换了镜花水月,你来我往,投桃报李,只不过是轻率的人生游戏,生不成换不来留不住真正的知己。古语中就有“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 ”的警示之言,社会中也不乏“在位堂上高朋满座,退位门前鞍马稀少”的叹息,英国约•德莱顿早也早就说过:“当我们从富翁沦为穷光蛋时,困境会告诉我们谁是知己,谁是势利的小人。”但又有谁把这话听进去了呢。亲君子,远小人,谁又能做得自觉和到位呢,知己难求又该怪谁呢。
关闭了心灵之窗 真诚坦荡,敞开心扉,才有赢得别人信任的机会;与人为善,善解人意,方能造就与别人交心的条件。如果与人交流总是云遮雾障,故弄玄虚,就会丧失交流的对象;如果不以善意的角度解读别人的话语,总是过度警觉,就会陷于草木皆兵的困境。正如窗户久闭不开,室内必定缺少清风阳光,生霉发臭;居家疏于打扫,庭院必定多生垃圾杂草,客少人稀。善意看待与你相处的人,理性对待与你有关的事,为人宽厚、胸怀坦荡,做到堂堂正正,干干净净,犹如植梧桐载修竹,积以时日,自有凤凰筑巢,百灵欢歌,何愁没有知己呢。可惜,求人不如求己的大道理,真正实践成功的人不是太多。
知己多多益善,知音不可强求。在钦羡管鲍之交,叹息伯牙断琴之时,但愿能多一些自省,多一份自信,再多一点坚持。如此,知己或许不期而遇,并伴你终身。否则,一旦年老色退财尽势衰,眼前笑脸全无,耳畔关爱之声不再,冷落、孤独、寂寞,或许还有自责和懊悔,就是自助餐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