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是因为喜欢梅花的缘故吧,我跟咏梅一见之下就存了好印象。咏梅靓丽而高雅,其声婉约,热乎乎地感人。那些年担任市政协常委,时常到她供职的地方参加会议,每一次看见她,其着装和风度都让我眼睛一亮,关键每一次她都要谈到文学,或说自己又写了什么,或谈看了我作品的感受,都是一些让我高兴的话题。我进而注意到,吴咏梅这个名字在本城已经非常响亮了——她用自己的作品和勤奋的工作精神擦亮了自己的名片,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忽一日,在邮箱里,我就看见了她发来的散文书稿,一读之下,感叹不已。咏梅的作品不是小情小调,而是有着自己鲜明追求与理想的大散文。这委实让我刮目相看。尤其,她的文章还有浓郁的书卷气和哲理思辨,这在女性作家尤为难能可贵。
历来有文为心声之说。透过一个人的作品,我们可以一览无余地了解作者的内心追求和人生理想。在第一辑“做个优雅的女人里”,作者就自己的内心感受娓娓道来,叙述了优雅女人的精神内涵和基本标准,喊出了“女性当自强”的强音;主张女性要依靠才智自足,凭借实力安身,要学会欣赏美,要有知足心和感恩心,要懂得自尊自爱;认为女性美好的形象和高贵的气质是独立的人格和丰富的知识及学问濡养所造就的。女性话题是一个新鲜而古老的话题,关键作者在这个话题里渗透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这就可以看作是作者自己的人生宣言了。在这些温婉而坚定的宣言里,一个卓尔不群的女子傲世而立,使人不能不陡生敬意。第二辑“诗意的栖居”,最集中地反映了作者攀越精神高地的大志向。我们在作者激赏清风朗月的篇章里,看见了一个诗魂的游走。对梅花的盛赞,事实上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展露。梅花的傲霜凌雪,梅花的铮铮风骨,梅花的清雅高洁,寄寓着作者的精神指向,正如作者在“读咏梅诗有感”里所说,诗格即人品,梅我通灵犀。兰花是作者盛赞的又一物象。在作者眼里,兰花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兰花视为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渝的高尚人格的象征,有“花中君子”之美誉,有“王者之香”之定论,这简直就是托物言志,直抒胸臆!作者还盛赞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品格,尤其赞叹莲花在佛家的神圣地位,如来佛落地步步生莲,佛家的领地到处是莲,莲花的宗教感,莲花的崇高、圣洁、吉祥、平安、素雅、光明、贞静,我们在作者的激赏里,看到了一颗追求清洁精神的圣洁心。傲霜盛开、天然清妙的菊花,也是作者盛赞的对象,作者欣赏菊花顺逆随缘,不计较处境荒凉,不埋怨遭人冷落,不哀叹命运多舛,作者赞它抱真守拙的信念,朴实无华的品性,我行我素的执着,将它作为自己永远的精神偶像。在桂花里看到团圆的美景,在“五湖四海为家,逢地生根发芽”的平凡植物火棘里看到蓬勃向上的精神,在依依杨柳里痛惜旧时女性的命运,真所谓“遍地芳卉藏诗魂”,这些优美篇章,寄寓了作者的人生理想,也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昭示了作者鲜明的人生态度。可赞可叹可感可佩!在这一辑里,几篇关于酒的文章最为有趣,作者洋洋洒洒,引经据典,谈古论今,将酒文化、酒文明、酒精神、酒的集“天使与魔鬼”于一体的特质,写得淋漓尽致,使人看着文字,都能闻到酒的甘醇和那诱惑人、危害人,使人迷醉使人愁的魔鬼性情,也能触摸到它所带给人生的无尽的欢乐。
在第三辑“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和第四辑“第三只眼里”,透过那些激昂的文字,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大情怀。由“清明上河图”引出对国运的思考;由清明节想到现实里变了味的祭奠;由一块堂皇的“造林基地”碑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形式主义歪风;由孝道引出对与社会风尚的思考,由劳动节引出劳动神圣的感叹,港澳游不忘对历史与现实的拷问,尤其,对本市经济文化建设的热切关注,以及关于珍惜“今天”的独到见解,使我们看到作者一颗滚烫的心。贴近现实,关注民生,是衡量一个作家思想水准的重要标志,也是作家的责任和良知所在。应该说,吴咏梅站在很高的起点上。一个自觉地站在高起点上的人,一旦起跳,肯定就是一种高度。
我在这里要特别一提的是作者“卯年孟夏写给亡子的一封信”。这封信将博大的母爱深藏在平和从容的叙述里,将生命的大悲恸透过忧伤的诗意沉静地表达出来,达到了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馁的大境界,感人至深,令人掩卷不忍卒读。文学是情感的学问。有生命力的作品往往都是能在情感上引起人们共鸣的作品。咏梅深得文章“三昧”,因而能够进退自如,独造异景。
咏梅是一个有过生命大坎坷的人,但在她的这部书里丝毫看不到一点小我的忧伤,有的只是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浩然大气。这与她的人生态度是一致的。现实里的吴咏梅也是一枝迎雪吐艳、凌寒飘香的腊梅花。正如她所说,梅花铁骨冰心的特性与孤傲坚贞的文人气质天然契合。不知道“咏梅”这个名字是父母赐予,还是她自己的选择?总之,名如其人,也是所谓天然清妙。惟愿梅花的精神、梅花的特质,在咏梅的生命和文章里永远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