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上的不倒翁

作者:吴咏梅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2-03-14 09:38
       秋风萧瑟,叶落草枯,情景黯然。因而悲秋伤情,在古代诗人中几乎成为一种基调。
       但也有例外。如中唐诗人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还有人们熟知的晚唐诗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狭,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两首诗一反传统的悲秋情怀,赋予秋天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历来文人雅士在厅堂书房张挂字画,都是经常选用的对象。但杜诗突出秋天景色的热烈绚丽,而刘诗彰显了秋天碧空的壮阔高远,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空感,并直言自己在亘古弥漫的悲秋氛围中,放眼鹤翔万里晴空,知觉秋日辽阔壮美。胸次特高,诗意里自有豪气冲天。
       刘禹锡的诗文既是他人生历程的生动记载,也是他倔强不屈性格的诗化表现。人们熟知的两首描写游玄都观看花的绝句,就是他人生及其性格的缩影。唐真元年间因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遭到失败,贬官十年后被召回京师,游玄都观时写了《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 “紫陌红尘扑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贬官十年,刘禹锡锐气未减,斗志不衰,写诗讽刺政敌,用桃树影射讥忿新得势的权贵,执政不悦,因而再度遭贬。压抑打击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十四年后再回到京师时,又写一首《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对政敌的讽刺更辛辣和深刻,所表现的精神更为倔强和自信。他愈挫愈勇,信念不移,精神不倒。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自述:“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刘禹锡早就是这样的“一颗铜豌豆”。
       历史上,诗人们一生的精神状态和与之相关的诗词格调大多不太稳定。穷困潦倒时,或愤世嫉俗发不平之鸣,或悲观消沉抒凄凉伤感之情;飞黄腾达时,或踌躇满志忙于吹拍唱和,或感恩圣上精于歌功颂德;一旦遭遇挫折,或者寄情山水,醉心佛道,或消沉颓废,纵情声色,以表面的超然物外掩盖内心的无穷纠结。刘禹锡不然,他尽管一生宦海沉浮,屡遭贬谪,可始终以朝廷兴衰为念,改革图强的信念不移,与顽固保守势力不妥协低头。其诗文无论使事运典,托物寓意,还是伤时感怀,描摹风情,都有一股昂扬奋发之气在升腾,都有一股爽朗清新之风在吹佛。
       刘禹锡21岁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推行以打击宦官势力为主要目的的“永贞革新”时 ,刘禹锡正值壮年,迁监察御史,王叔文 “与之图议,言无不从”,可谓英年得志。但宏图待展之际,改革失败,坐贬朗州刺史,在先后遭贬长达二十三年的时间里,历任湖南常德、广东连县、安徽和州、四川奉节等地方官员,面对屡遭贬谪的政治打压,又身处南蛮之地,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没有自甘沉沦,始终跳动着一颗斗士的灵魂;期间诸多诗文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体现了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如《始闻秋风》: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又如《浪淘沙词。其八》:“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直抒了诗人坚守信念而无怨无悔的情怀,表现诗人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高度自信。诸如《学阮公体三首. 其二》: “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 渗透着诗人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
       敬宗宝历二年,五十五岁的刘禹锡在经历了二十三的贬谪生活后,自安徽和县刺史召还,经扬州,平生首次相遇白居易,两位大诗人神交既久,惺惺相惜,白居易作《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相赠,“诗称国手徒为尓,命压人头不奈何,” 叹息他才高命舛;“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同情他仕途冷落;“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悲愤他遭受苦难太重。面对同情和怜惜,真诚为自己打抱不平的友人,刘禹锡没有悲怆和流泪,当即作《酬扬乐天州初逢席上见赠》答谢白居易,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最为精警,历来为世人在传颂中振作精神。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荣,对自然和社会新陈代谢规律的感悟,在忆往追昔的伤情时刻,化作简练爽朗的诗句,让人感到刘禹锡具有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具有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旷达,具有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
       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涯,刘禹锡意志没有消沉,激情没有消退,抗争没有消停。诸多咏史诗别出机杼,讽托幽远,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对历史借鉴和警示意义的沉思。居易曾经叙其诗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著名的诗作如《乌衣巷》,通过王谢这些士族的旧迹变为寻常百姓家的历史变迁,以即小见大的手法描写贵族的盛衰变化,抒发了诗人对繁华与高贵不可能持续的认知,千载传诵,脍炙人口。如《西塞山怀古》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通过千帆竞发、铁锁沉江、东吴灭亡的壮观画面,昭示靠坚固的工事不能避免江山土崩瓦解的史训,对时下沉醉于“四海为家”的承平假象,不思前车之鉴进行了讽谏,体现了政治革新人物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革新图强的不懈追求。同时,刘禹锡始终保持了雄阔清爽的胸襟,诸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 “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类诗句境界开阔疏朗,情感高扬向上,给人以爽朗轻快的感觉。
       特别是他贬谪之地大多是民歌盛行的南方朴素自然的民歌与他爽朗的胸襟天然契合,他收集民间歌谣,学习民歌风格,创作了以《竹枝词》为代表的大量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仿民歌体诗歌,如《堤上行.其二》: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竹枝词.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唱歌声。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都朴素自然、清新可爱,富有生活气息,体现了作者俊朗明快的审美情趣,也表表明作者在逆境中不改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长期屡遭打压而不改其性,历来不多见,密码可能就在他的《陋室铭》中,那就是人要以“德馨”为荣,不苛求物欲的满足,不倾慕虚荣的光环,追求高雅,旷达乐观。如此,就是坦荡君子,巍然于世,自己精神不倒,谁奈我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