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思纷纷

作者:吴咏梅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2-03-22 14:43

       清明好像是个让人捉摸不定的时节。春风荡漾偶尔伴随迷蒙沙尘,春阳撒暖总是间杂西风带寒,春和景明时常出现烟雨朦朦。那些桃红、鹅黄、雪白、淡紫的一朵朵、一树树、一片片万紫千红的花儿,曾经把山河装点得千娇百媚,把空气熏染的芳香四溢,更有那如雪柳絮的轻柔飘逸,带雨梨花的清丽浓艳,蜂飞蝶舞的轻盈灵动,万物萌动的生机盎然,咋不令人眼花缭乱,进而春情勃发,胸襟轩敝。然此时,花谢花飞飞满天,花退残红,枝头青杏尚小;清明时节雨纷纷,几丝烟雨,路上行人添愁。
       物象如此,人亦同然。时值阵阵春风拂去厚厚的包裹了人们好长时间的冬装,缕缕春阳驱散隆隆的折腾了人们不短时日的冬寒,那种轻松和欢欣的快感,就如同温泉在内心汩汩涌起,暖遍你整个的身心;目睹片片鲜活的绿芽在枝头、在草地、在田间脱颖而出,跃跃抬头,双双轻盈的乳燕在空中、在庭院、在门前差池双翦,呢喃对语,那种活力升腾及祥和明快之感,就如同灵感在大脑豁然降临,触发你无穷的神思。好一个令人身心愉悦的清明节。但人们的实际感受,却往往是点点惆怅、丝丝哀愁和淡淡忧伤。
       例如清明时节最令人心驰神往的赏心乐事,莫过于放开脚步,趁时踏青,恣意呼吸弥漫着花香的空气,尽情沐浴柔和明媚的春光。还有怀春的红男绿女,那一份目睹异性的欢畅和借机寻偶的甜蜜,又岂是用语言能尽描尽述的。这毕竟是想象中的“瑶池胜境”,人间烟火里就不是这般的其乐无穷了。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源于一则凄美的故事:崔护清明日独游城南至故人庄园,口渴便叩门求饮,一位美丽少女开门给他端来茶水,然后倚在门外盛开桃花的树枝上,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护被她的美貌打动,主动与她答话,那位少女面颊绯红,低头不语。崔护无奈告辞而去,她送出门,两眼脉脉含情,待崔护走远,才“如不胜情而入”,崔护也顾盼而归,俩人就这样一见钟情。第二年清明,崔护情不可抑,“亲往寻之”。到了那里,依然是桃红柳绿,但大门紧闭,不知日思夜想的“桃花姑娘”哪里去了?面对春光如醉的美景和盛开的桃花,遂在左门题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表达了他无限惆怅和伤感的情怀。宋代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词,尽管有“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旷达情怀,但面临“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的处境,仍不免有 “多情却被无情恼”的伤情。佳人洒下一片银铃般的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枉自多情,分明是单相思带来的无尽烦恼。物象的花飞叶落,冷暖交替,与人间的希望失望,多情无情,就这样缠绵悱恻,相互交织。江上晴云杂雨云,人间喜情含悲情,清明就是这样阴晴不定,喜乐无常,总会在你的心里打翻五味瓶。  
       在清明节最令人感时伤神的,莫过于人们充满在人生悖论的思索中,絮飞花落所触发的韶华易逝的伤感。有道是: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心恋落花。花随风飘,叶随雨落,只余下阵阵花香深藏在清明细雨之中,似乎在等候来年的风华依旧。然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面对此景,不禁耳畔会萦绕林黛玉的《葬花吟》:“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此情此景, 无论何人,心情要旷达潇洒一回,还真的是难上加难。北宋集贤殿学士晏殊为官在承平时期,他的《浣溪沙》词:“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妙语天成,流传千古,其情调却是令人黯然神伤的,是什么使雍容华贵、福禄俱全的晏殊如此纠结,独自徘徊于花园,是人生的大悲哀,即如花开花落、夕阳西下一般,无法抗拒人生青春逝去的迅速。 “花落去”, 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面对落花,联想到春天的消失进而到人生的变易,止不住惋惜万分,但对此无能为力,只有徒唤“无可奈何”了。燕子秋去春来,象征着季节的变换和年华的交替, “花落去”与“燕归来”每交替一次,时光便流逝了一年,而人生在这循环的交替之中逐渐衰老直至消亡,怜惜春花而无力阻止凋落,留恋春景又无法挽留消失,只能百般无奈和无限惆怅。百花争艳人人爱,落红满地个个悲,更何况花落能再发,青春不常在,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生的况味。这种细腻而又敏感的心灵颤动,人们可能笔底所无但肯定为心中所有。
       还有,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活着的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四海相通,古今相同。清明节祭扫陵墓以祭奠先祖或者故人,业已沉淀为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恒久礼仪。每逢清明,无论是细雨绵绵、道路泥泞,或是丽日朗朗,尘土飞扬,无论是繁华街区、或者是羊肠小到,从早到晚,总有人或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或一二个孤影,跚跚独行,纷纷奔向荒野墓地。他们除草培土,摆放祭品,跪拜祷告,烧钱化纸,燃放爆竹,营造和传递着浓浓的悲情气氛。 “古墓花影白杨树,是生离死别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父训母嘱,言犹在耳。但人间天上永相隔,此恨绵绵无绝期。有人说,对亲人的思念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淡,可清明节不断重复和强化人们的怀亲念旧之情,必然哀思悠悠,悲情渺渺。况且,人生长河中或长或短、甚至忽略不记的片段,诸如行人伦之道不周不及,令亲人心情不快不满等等,往者不可追,来者悔莫及,死者长已矣,存者永怀悲!唯有留下懊悔与遗憾,不停地噬啮着活着的人们的心肝。至于越来越多的在外打拼的游子,清明节或旅途奔波,或事物忙碌,或陋室蜗居,远离亲人的安息之地。如见烟雾缭绕的墓地或奔波于祭祀的人群,自己拜无可拜之人,跪无可跪之地,更是情何以堪,只能把缅怀藏在心底,任思念在空气里流浪。或许,思亲追远的方式变革的种子,诸如网络祭奠、植树代替垒土、鲜花代替纸烛等,就在这里播撒、发芽直至绿树成荫。
       清明节就是这么个样子,让人的心田无法静如止水,总是涟漪阵阵,五颜六色。自然界花开叶落,阴晴不定,人世间福祸相依、喜乐不常,物我两界,本同一体。愿天下人把纷纷思绪多加梳理,多一份珍惜,从而多一份宽慰和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