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安康建设综合调研报告

作者:市政协社会法制和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2-11-05 09:39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市第三次党代会作出建设美好安康的战略决策,把生态安康作为全面建设美好安康的首要任务。按照市委要求,市政协生态安康建设调研组就此开展了为期五个月的专题调研。现综合报告如下:

一、我市生态建设的基本现状和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在年增长15%的基础上,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局部环境得到优化,呈现出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1、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以保护汉江水系水质安全和秦巴山区自然生态环境建设为主线,大力实施生态环境建设,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1年,安康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60天以上,环境空气污染综合指数较上年下降0.4。汉江安康段出境水质保持国家Ⅱ类标准,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市功能区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控制在国家环境噪声标准以内,全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2、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坚持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工程、重点区域造林绿化、林权制度改革、水土资源保护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使安康的自然生态功能得到全面保护和加强。截止 2011年底,全市林业用地2878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81.55%;森林面积2144万亩,覆盖率59.9%;林木总蓄积6026万立方米;建立自然保护区3个,总面积72.8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2.06%;经济林总面积562万亩,林业总产值30.2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1102元;生物多样性保持稳定。治理小流域166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900平方公里,积极开展江河治理工作,累计建设堤防工程200余公里。对全市61处重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治理;恢复治理采矿破坏土地面积546亩,恢复率达31.23%

3、循环经济初显成效。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的循环产业链,循环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一、二、三产比重由“十五”末的25.828.745.5,调整为2011年的17.745.037.3,二产占比首次超过三产;正在建设的安康高新区、恒口示范区和10个县域工业园区已成为生态工业的承载地、高新技术转化的孵化器和循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规划建设的111个生态农业园区,已启动实施45个;建成规模以上生态绿色产品加工企业150家,实现总收入33亿元;建成大型沼气工程11处,户用沼气池16万口,促进了废物循环利用;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技术得到推广,高毒农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被全面禁止。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家、3A级旅游景区10家、2A级旅游景区4家、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8个,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四条,2011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达1561.88万人次,综合收入63.38亿元。

4、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在大力发展生态环保的循环产业同时,扎实推进现有企业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关闭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十一五”期间,全市关闭污染企业80多户,淘汰落后水泥产能85.9万吨,关闭黄姜皂素企业17,产能993,关闭砖瓦企业30,产能6.1亿块,实现节能22.65万吨标准煤,重点工业企业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达90%以上,全面完成了省上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5、环保设施不断完善。积极争取国债和环保专项资金支持,压缩地方支出挤出资金投入环境基础设施。已建成运营日处理污水6万吨的江南城区污水处理厂,江北污水处理厂、羊皮沟等10个垃圾无害化处理场、10个城市污水处理厂、1个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全面开工建设,建制镇的“两厂(场)”已列入建设规划,环境基础设施正在逐步加强。

6、人居环境大为改观。随着省级、国家级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的创建,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绿色文明示范工程等创建活动和新农村建设、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的展开,全市人居环境质量大为改观,公众参与环保意识明显增强。中心城市和九个县城顺利通过了省级卫生城市、园林城市考核验收,2010年我市被全国绿化委命名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在《南方人物周刊》开展的全国宜居小城评比中荣膺“中国最宜居的十大小城”美誉。城市绿地面积达1.64万亩,绿地率33.6%,绿化覆盖面积1.88万亩,绿化覆盖率达38.64%。宁陕、旬阳两县已通过国家生态示范区验收,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生态村3个;省级生态镇6个、生态村7个;市级生态乡镇71个、生态村54个(见附表二)。建成和在建新农村示范点874个,新建避灾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示范小区245个,已集中安置25964户、92771人。

二、生态安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主要是:

1、全民抓生态建设的思想共识尚未真正形成。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国民经济各领域,政府、企业、家庭等社会组织各系统,推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认识不足,少数地方和部分群体只讲生态权力,不讲生态责任,不是把生态环境看作经济发展的引擎,而是当作经济增长的负担。在实际工作中重发展速度轻环境质量、重资源供给轻资源保护,抱着先上项目再治理、边生产边治理和只生产不治理的思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制约着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设施、以邻为壑等不文明现象经常可见,全局抓生态建设的社会氛围和体制机制远未形成。

2、距离国家生态市创建标准尚有较大差距。创建国家级生态市的基本条件有五条:(1)制订《生态市建设规划》,并通过市人大审议、颁布实施。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定、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2)全市县级(含县级)以上政府(包括各类经济开发区)有独立的环保机构。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县(含县级市)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3)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三年内无较大环境事件,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4)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在全省名列前茅。(5)全市80%的县(含县级市)达到国家生态县建设指标并获命名;中心城市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并获命名。具体的建设指标分3个方面19类共23项(见附表一)。从我市目前现状来看,除具体建设指标中第18项“采暖地区集中供热普及率”因我市不属于采暖地区、工业用水重复率我市尚未开展此项调查统计外,5项基本条件中仅第(2)项、23项具体建设指标中仅9项能达到要求,还有12项指标尚未达标,有些指标如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森林覆盖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化水平、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等还远达不到规定标准,是创建国家生态市的难点。

3、生态林业和城市绿化建设亟待优化提高。一是森林绿化分布不均,林分质量不高,特别是汉江两岸汉滨至白河段林相残缺,林分质量较差,生态系统脆弱,森林后备资源匮乏。二是人口居住和活动密集区的城市及重点区域绿量不足、品位不高,林相残缺急需尽快改变。三是造林绿化的立地条件越来越差,植树造林与群众用地矛盾突出,造林难度大,成本高,加之地方群众的参与意识不强,投入机制不健全,仅靠国家投资难以完成林业生态建设。四是林业产业发展滞后,经济林尚未形成产业规模,山林经济发展缺乏系统化谋划、企业化带动、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撑,大林业小产业的状况没有大的改变。五是林业生态保护滞后,保护区的保护措施不到位,生物多样性停留在自生自灭状态,市、县无植物园和珍稀动植物保护专门机构和场所。六是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规范管理不到位,尤其是汉江沿线人口聚集区,道路建设、开山取石、挖山建房等对生态影响突出。

4、农业和水土保护任务艰巨。一是耕地面积刚性减少,农村劳动力、土地等农业生产要素流失,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等,致使稳定农业产业与资源环境间矛盾日益凸显。二是随着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兴起,畜禽产业由分散向集中化养殖发展,农药化肥地膜等投入品的大量使用,加之绝大部分集镇村庄和大型养殖企业排污设施滞后,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粪便直排、农作物秸秆综合开发利用率较低等(75%的被焚烧或废弃),致使农业环境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日益加剧。三是我市是全省地质灾害高发区,各类山洪、滑坡、泥石流灾害占自然灾害总数的90%以上,并呈现隐蔽性高、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的特点,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四是水土资源保护任务艰巨。水土流失严重,我市现有不同等级的水土流失面积10976.75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7%;过度地挖沙取石、小水电开发等,造成河道千疮百孔,地表水位下降,护岸下沉,河系健康受到威胁;无序无限滥捕滥捞,造成野生鱼类种群数量锐减,水生物链遭到严重破坏,水质呈季节性藻化;水资源浪费严重,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全市尚有近100万城乡居民饮水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城市的供水能力不足。四是水资源管理体系亟待健全。水务一体化改革进展缓慢,水资源城乡分割、地表水地下水分割、水源与供水排水分割管理等,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统筹规划和优化配置,水行政执法难度大。

5、节能减排压力大。由于我市经济总量、能源消费量基数相对较小及结构不合理,节能减排的空间十分有限。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后,收紧了结构节能空间;第一、三产业单位能耗虽然相对较低,但在“十二五”规划中比重下降较大,单位能耗继续下降和拉动GDP能耗下降的空间很小,从而加大了第二产业的节能压力;第二产业正处于能耗较高的加速培育期,随着一批纳入规划的新材料工业项目的陆续实施和竣工投产,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水平上升,完成当年节能任务和“十二五”节能任务压力较大,经济增长与节能降耗的矛盾十分突出。全市水污染物排放结构中,城镇生活化学需氧量占全市排放总量的80%左右,大量的生活废水需要建设污水处理厂来削减;十县(区)污水处理厂除旬阳尚未立项建设外,其余县区被列入《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规划年限靠后,从技术层面上很难保证水质的安全;加之,十县(区)均为贫困县,国家投资仅占60%左右,项目配套资金和污水处理费落实困难,严重影响全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和建成后的正常运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减排缺乏工程治理项目支撑,现有燃煤集中在小砖窑、小水泥、小型工业锅炉和生活炉灶上,削减主要依靠淘汰关闭小砖窑、小水泥等落后产能来实现,减排工作推进艰难。

6、专业技术队伍和防治灾害能力亟待加强。我市环保、农林水、国土、规划、住建、旅游等涉及生态建设的重要业务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青黄不接,已成为制约生态安康建设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为编制少,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比例失衡,行业需要的专业人才进不去有些行业甚至有仪器无人使用,造成资源闲置,业务搁置。防灾减灾平台建设投入不足,监测手段落后,预报不及时,防范救灾能力较低,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破坏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影响难以有效遏制。

三、建设生态安康的目标任务

生态安康建设是美好安康建设的支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山川秀美、水清天蓝是安康最具吸引力的自然禀赋,生态文明、环境优美、经济发达、人与自然和谐、舒适宜居、充满活力的秀美城市是安康生态建设追求目标。“十二五”期间,建设生态安康要以全面实施国家生态市创建为标准,努力把森林绿化做实,循环经济做强,人居环境做靓,汉江水质做优,灾害防控做好。

――森林绿化做实。以绿色为安康大地主色调,实现森林覆盖率70%以上,森林蓄积量达6757.93万立方米,林业总产值达120亿以上。使安康的整体森林绿化水平为全国最好区域之一;重点区域森林生态状况全省最优,中心城市和九县城直观绿地最多,达到森林城市标准;集镇和重点村镇达到“最美乡村”标准;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沿线和江河沿岸全部带状绿化,林木花卉交相辉映,景区景观生态特色鲜明;生物多样性、动植物保护具有吸引力。

――循环经济做强。立足安康自然禀赋,大力开发绿色资源,发展绿色产业,创新绿色科技,生产绿色产品,打造绿色品牌,倡导绿色消费;以循环工业、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为支撑,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保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2%以上,二产占比上升到50%左右,三产占比上升到40%以上。

――人居环境做靓。空气、噪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社会公众对市容环境满意率分别达90%以上,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1平方米,城市化水平55%以上。努力把城市建设得更加秀美,镇村生态环境各具特色,把安康建成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秀美城市和最美乡村,全社会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

――汉江水质做优坚持不懈地抓好汉江综合整治工程和水土保持,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5%以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汉江干流出境水质保持在国家Ⅱ类饮用水标准以上。

――灾害防控做好。通过水利建设、生态移民和灾害防治,把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对人类的破坏影响降到最低程度。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全部实施工程治理,灾害隐患带的居民一律实行搬迁避让;完善监测预报手段,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生态环境是承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影响持续发展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安康实现后赶超的战略资源。要坚定不移地把生态安康建设作为安康长期发展的大战略,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真抓实干,常抓不懈。

四、建设生态安康的几点建议

1、强化组织领导,坚持规划引领。生态安康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全面实施。建议市委市政府制订加强生态安康建设的决定或实施意见,进一步统一全市人民的思想和行动;成立生态安康建设组织领导机构;研究制订《生态安康建设发展规划》,并经人大审议通过后颁布实施。建议规划分三步走:第一步启动期(20122015年),完成“十百千”生态创建任务(即创建10个省级或国家级生态县、100个生态镇、1000个生态村),全市80%的县达到国家生态县建设指标并获命名;第二步发展期(20162020年),完成国家级生态市创建任务,启动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第三步深化期(20212030年),完成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任务,生态理念根植人心,生态文明社会基本建立。实现三步走目标,必须统筹抓好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开发与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城市绿化建设、生态文化、生态环境管理等十大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分阶段确定目标任务,动员全社会齐抓共管,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2、树立保护优先理念,做实生态环境系统。一是加强森林生态建设。安康在生态环境中最有条件做出特色的就是森林生态系统,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力争每年绿化造林50万亩,到2020年,全市森林面积增加到2470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0%以上,林木总蓄积6757.93万立方米以上;加强重点区域的绿化建设,全面加强汉江沿岸、交通干线、风景名胜区、城镇规划区及城镇周边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绿化,使森林生态质量提升到一个新水平。二是加强水生态保护。加大水污染防治和保护工作力度,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做好汉江综合整治,不得在支流新开小水电站项目,加快引汉济月工程前期工作,解决月河水量不足和水质下降问题;严格河堤修建工程审批制度,禁止以修建河堤为由扩大土地使用面积,禁止乱采乱挖砂石料,侵占河床;严禁滥捕滥捞行为,保护水生物链,修复汉江、瀛湖等退化水生态系统;完善水生态和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和制度体系建设,确保汉江干支流出境水质控制在国家Ⅱ类饮用水标准以上。三是加强土壤生态保护。减少使用有毒有害农业投入品,对大型养殖企业的畜禽粪便和农村生活垃圾实行集中化处理,全面降低和控制农村环境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以工、矿企业污染场地为重点,加大土壤污染检测,建立土壤风险评价、管理和应急体系。四是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群测群防体系,落实重点地质灾害点工程治理项目,彻底消除灾害隐患;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五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和稳定本地自然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的保护,引进培育适宜树种,保护珍稀动物资源,规划建设植物园、动物园,确定保护范围,健全保护机构,制定保护规章,充分发挥生物多样性和珍稀动植物保护作用,形成独特的生态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六是加强主体功能区规划,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严禁在秦岭禁止开发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河流滩涂湿地保护区、城市规划区等区域内开发建设影响生态的各类项目;在限制开发的浅山丘陵地区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有选择性地开发建设;在适度开发区抓好生产要素聚集的同时,高度重视污染防治,清洁生产,循环发展。七是提升环境监测水平,建议从2015年起,实施PM2.5和臭氧监测。

3、优化产业结构,做强生态产业。建立绿色生产体系,实现产业互动联动和要素集聚集群,推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重点抓好资源开采、资源消耗、“三废”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四个环节的资源节约,做好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和治污减排,实现产业生态化。一是做大循环工业。以生态工业园区为承载,建设安康高新技术开发区、恒口示范区和县域生态工业园区,形成以安康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带动,十县区园区为辐射的生态工业集群,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制造业与服务业、科技与产业融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园区建设要着眼于循环发展,努力实现空间布局合理化、产业结构最优化、产业链接循环化、资源利用高效化、污染治理集中化、基础设施绿色化、运行管理规范化的“七化”要求;丰富和发展园区和企业的文化内涵,树立绿色生态理念,实现园区和企业内、外部环境的绿化、美化、亮化,提高市场竞争力。二是做优现代农业。核心是农村和农业的生态化和集约化。加快土地流转,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园区,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稳定粮食、蔬菜、畜禽、蛋奶、林果等城乡居民生活必需品生产,努力增加有效供给;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大农产品质量和引进物种病虫害检疫防治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用水、用电利用率,降低农业对资源的消耗量;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通过品牌培育、高科技支撑、龙头企业带动和产业化推进,提升农产品清洁生产与精深加工能力、农业衍生功能服务能力和农业整体效益,形成集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体系。三是做强生态旅游。以“打造南宫山、连通汉江水、建设旅游村、提升中心城、发展度假区”为发展思路,以“秦巴风情、汉水神韵、金州美食、绿色安康”为主题,突出“一山一湖一城”核心景区建设,着力打造巴山生态休闲游、秦岭森林度假汉水风情体验游、田园风光乡村游四大特色旅游板块,叫响“汉水秦巴秀、自在安康游”生态旅游品牌,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生态旅游目的地和山水休闲度假胜地,把安康旅游融入全国旅游大市场。四是做实山林经济。以珍稀苗木、花卉繁育、林间特种养殖、林下特色种植、特色林产品加工和林化工业研发、林业工艺品生产、森林旅游为主导产业和主打产品,使山林经济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大幅提升;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林地资源流转,鼓励社会资本流向林业产业和山林经济,提高林业产业整体功能和经济效益。

4、加快城乡建设,做靓人居环境。人居环境极大改善是生态建设的最终归宿。一是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加大园林绿化的硬件投入,在城市景观中引入自然山水,形成绿色环绕、城中有山、山中有城、脚下有水、抬头见绿的山水园林城市效果;突出重点,全面兴绿,加大城市出入口、城市周边、城市干道沿线、公园、广场、景观、小区等重点部位的绿化建设;新建江北区要规划足够的公共绿地,保证绿化用地和资金投入,江南老城区要在提升改造中积极创造条件拆迁建绿,努力增加绿地总量;加快防护绿地和生产绿地建设,形成科学合理的安康园林绿化体系;坚持依法治绿,所有建设单位和建设项目要严格按规划和法规落实配套绿化,确无条件实现绿化达标的,实施异地绿化补偿制度。二是加大镇村生态建设。集镇和村庄建设要科学规划,把生态系统纳入规范管理的主要内容,突出保证生态环境和绿地系统建设投入,以全民环境文明习惯养成为重点,提升文明素质,加强重点集镇、村庄生态建设。三是加强灾害防控。加大生态移民搬迁力度,用五年左右时间将灾害频发地带的居民有序搬迁安置到安全地区;加大治理重点灾害区域工程建设投入,有效治理灾害隐患;加强地质环境监测,开展地质环境整治,强化地质环境管理,提升灾害预测手段,做到科学预测,准确预报,及时防撤,减轻损失。四是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以“双创”为抓手,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提升城市环境卫生水平和管理能力,优化人居环境。

5、强化生态理念,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引导人们从传统的人统治自然的文化理念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理念中来,努力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一是宣传生态文化。引导人们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态环境,遵循自然规律,坚持生态发展道路,使生态文明成为全市人民的自觉行动。二是建设生态文化载体。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青少年宫、体育馆、学校校园、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在传播生态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其成为宣传生态文化的重要阵地;加强汉江公园、安澜公园、汉调二簧园、中心广场、兴安广场等建设和管理,使其成为承载生态文化的重要平台;结合生态创建活动,加快建设一批以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校园、绿色村镇为主体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三是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倡导勤俭节约的低碳生活,引导人们广泛使用节能型电器、节水型设备,选择公共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工具出行;引导鼓励绿色消费,提倡健康节约的饮食文化,抵制高能耗、高排放产品和过度包装商品,限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推进全民健身,加强疾病防控,推行禁烟限酒,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生活水平。

6、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生态保障体系。一是加强经济保障。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增加政府、企业、机关、家庭等 社会组织的各系统对生态建设的投入,建立长期的生态投入机制,真正做到生态建设投入有保证,资金落得实。二是加强制度保障。理顺管理体制,健全管理机制,建立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考核奖惩机制,制定考核标准,明晰考核办法,夯实管理责任,形成全市上下齐抓共管生态建设的良好局面,保障生态发展。三是加强司法保障。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法规体系,加大环保、农林水、国土、公安等部门的生态联合执法力度,严格控制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严厉打击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违规违法行为。四是加强队伍保障。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扩大人才队伍规模,培养锻炼专业技术人才,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用人体制。

附表一:2011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与国家级生态市创建指标对比:

 

序号

   

 

 

说明

安康现状(2011)

安康达标情况

经济发展

1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经济欠发达地区)

/

6000

约束性指标

5009

 

未达标

2

第三产业占GDP比例

%

40

参考性指标

37.3

未达标

3

单位GDP能耗

吨标煤/万元

0.9

约束性指标

1.103

未达标

4

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

m3/万元

20

约束性指标

76.4

未达标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0.55

0.55

达标

5

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验收的比例

%

100

约束性指标

100

达标

生态环境保护

6

森林覆盖率(山区)

%

 ≥70

约束性指标

59.9

 

未达标

7

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

%

17

约束性指标

27.6%

达标

8

空气环境质量

——

达到功能区标准

约束性指标

达到

达标

9

水环境质量

——

达到功能区标准,且城市无劣V类水体

约束性指标

达到

达标

10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

化学需氧量(COD

千克/万元(GDP

 

 

4.0

约束性指标

 

 

9.17

 

 

未达标

二氧化硫(SO2

 

 

5.0

不超过国家总量控制指标

3.14

 

 

 

达标

11

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

100

约束性指标

100

达标

12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

85

约束性指标

80.5

未达标

工业用水重复率

80

――

――

13

噪声环境质量

——

达到功能区标准

约束性指标

达到

达标

14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90

且无危险废物排放

 

约束性指标

76

未达标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

 

 

94.06

 

 

达标

 

15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m2/

11

约束性指标

9.32

未达标

16

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

%

3.5

约束性指标

1.3

未达标

社会进步

17

城市化水平

%

55

参考性指标

41

未达标

18

采暖地区集中供热普及率

%

65

参考性指标

不属于采暖地区

―――

19

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

%

90

参考性指标

68.9

未达标

(说明: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这一指标因计算方法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一些数据统计中有重复计算,故仅采用了我市公益林面积为依据;城市污水处理率为安康中心城市江南城区污水处理厂全部投入使用时处理率。)   

 

附表二:我市生态创建工作基本情况

 

                 

 创建 

情况

 

 

 

县区

已创建

计划创建(2015)

国家级

 

 

国家级或省级

生态示范区

生态乡镇

生态村

生态县

生态乡镇

生态村

生态乡镇

生态村

生态县

生态乡镇

生态村

合计

2

3

3

 

6

7

71

54

10

100

1000

汉滨

 

 

 

 

 

 

10

8

 

 

 

汉阴

 

 

 

 

 

1

9

7

 

 

 

石泉

 

 

 

 

 

1

5

5

 

 

 

宁陕

1

1

 

 

1

 

5

3

 

 

 

紫阳

 

 

 

 

 

 

9

5

 

 

 

岚皋

 

 

2

 

2

2

12

8

 

 

 

平利

 

 

1

 

1

1

5

5

 

 

 

镇坪

 

 

 

 

 

1

3

2

 

 

 

旬阳

1

2

 

 

2

 

7

5

 

 

 

白河

 

 

 

 

 

1

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