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调研报告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2-12-06 11:40

紫阳县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调研报告

 

一、紫阳县扶贫开发工作现状

(一)基本县情

紫阳县位于陕西省南部,汉江中上游,全县国土总面积2204平方公里,辖21个镇,212个村,总人口35万人,其中农村户籍人口7.84万户30.1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6%,境内山大沟深,土地瘠薄,生态脆弱,人居环境恶劣,是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秦巴片区中的重点贫困县之一。近年来,我县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全力建设生态富裕文明和谐新紫阳。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达33.5亿元,农业总产值达16亿元,工业总产值达21.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4.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3亿元。

(二)扶贫开发工作成效

2001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和《陕西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精神,始终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突出重点,狠抓关键,动员组织全县人民全力以赴打好扶贫攻坚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是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提高。按照“两项制度”衔接中规定的1600贫困标准,全县贫困人口由2001年底的21.6万人降到2010年底的10.4万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底的670元增长到2011年的5112元。2011年与上年度比较,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5.36亿元,增长16.2%;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68亿元,增长33.14%;实现工业总产值21.36亿元,增长70%。实现农业总产值16.53亿元,增长6.8%。主导产业产值4.51亿元,畜牧产值3.99亿元,渔业产值0.53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130元,增长19.7%;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增长26.8%

是以信贷扶贫为载体,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确保农民持续增收。低山茶叶蔬菜、中山魔芋蚕桑、高山木本药材”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基本形成,全县累计新建密植丰产茶园12万亩,精品示范茶园2万亩,茶园总面积达17万亩,发展设施蔬菜2000亩,桑园9.7万亩,年养蚕5.5万张,魔芋种植稳定在2万亩以上,建设厚朴基地16.5万亩。特色农业收益连年增长,成为全县农户家庭收入的重要支柱之一。

三是以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为载体,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十年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16.8亿元,实施扶贫重点村建设138个,特困村建设34个,市级新农村示范村建设30个、县级新农村推进村44累计修建村组公路2352公里,硬化通村水泥路1880公里,完成改造高低压电网2379杆公里,实施人饮工程230处,解决了17.6万人的饮水困难,改造基本农田2万余亩。贫困村、电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

四是以移民搬迁、农村减灾安居工程和重点村“五改三建”等项目为载体,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010年,全县累计投资2.7亿元,搬迁农户1206247772人。特别是2011年,我县抢抓陕南移民搬迁政策机遇,按照“富裕户进县城、中等户进集镇、一般户住社区、困难户靠保障”的搬迁工作思路,强力推进移民搬迁安置工程,当年实施搬迁496418899人;全县共实施农村安全饮水项目110处,解决了29800人的饮水困难,实施农村电网改造,自然村通电率达到72%,通电自然村数由2010333个增长到2011年的357(自然村数是电力部门以2004年以前未撤并村时小行政村的统计数字);全县1376个村民小组,通公路数达到643个,通畅行政村达到208个,已通客运班车行政村206个,行政村通畅率达97.17%;无房户或住危房户的户数由2010年的29299户下降到201122084户,下降率17%;无厕所农户由201027743户下降到2011年的25743户,下降率7.2%

五是以扶贫 “雨露计划”等技术培训项目为载体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增强。2004年以来,我县已组织农村贫困劳动力7300余人进行短期技能培训。2011年起,又对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300名农村贫困家庭学生进行了直接补助,同时将贫困家庭入学就读的本科生40名、大专生34名纳入帮扶资助范围。由于我县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中组织培训等工作比较到位,近几年来,全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一直稳定在8万人以上,年创造劳务收入达9亿多元。2011年,全县青壮年劳动力参加各种职业技术培训11416人,其中雨露计划培训1059人,阳光工程培训700人,人人技能工程培训920人,农民工培训1539人,茶叶技术培训7200人,比2010年参加人数增加4707人,增长率69.1%

六是农村生活低保、五保供养、新型养老保险及临时救助等社会养老统筹体系不断完善。全县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通过审核核实截止2011年底我县城市低保 21603824人,农村低保1398128675人,农村五保4358人,全县20余所敬老院的全面入住;全力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我县从20117月底开始启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经过努力,较好完成了机构组建、制度建立、宣传动员、调查摸底、待遇发放、参保登记、档案归集等各项工作,实施工作推进有序,已完成城乡居民社会保险12.32万人,参保率达77%

七是实施文化扶贫、加强健康教育,有效提高了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2011年以来,我县努力加大文化扶贫力度、加强健康意识教育工作,紧紧围绕“弘扬中华文化、守护精神家园”主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了城乡联动、特色鲜明、影响深广的群众文化活动局面,精心组织广场文化活动80多场次,先后举办八届的“中国·紫阳富硒茶文化节”文化旅游推介活动,开展多姿多彩的春节文化活动周,有计划地组织开展送戏、送图书、送电影、送春联的“四送”活动在120场次以上;创建评选文化大院、民歌大院21个,建设紫阳民歌传承基地5个。2011年参合农民数263885人,参合率97.02%,筹资总额为6061.02万元。2011全县新农合累计补偿373657人次,总受益率达140%,普及了养老保险,实现了大病统筹,有效降低了因病返贫现象。全县有合格卫生室的村212个,有合格乡村医生的村212个;有合格文化活动室的行政村数71个,比2010年增长25个,增长率26%;通过行业扶贫项目的实施,使我县人口素质、生活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

二、贫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由于自然环境恶劣,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我县的基本特征;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有5112元,但农户之间收入差距悬殊,少数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和依靠特色产业致富的农户收入过高,拉高了整体水平。按照2010年“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时统计,全县还有10.4万人处在1600元人均收入贫困线以下,按照省定2500元新标准下贫困人口识别工作最新统计,我县21个镇212个行政村,现有农村户籍人口78395户,301459人,其中,人均纯收入在2500以下的贫困人口有47776户181581人,占农村户籍部人口的60.23%。贫困人口中,年纯收入在2300元国定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有32230户123081人,占农村户籍总人口的40.83%,享受低保和五保户14167户29999人,占农村户籍总人口的9.95%。在212个行政村中,人均纯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低收入村有149个。加之群众思想观念和科技素质相对较低,扶贫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一)自然灾害频发,返贫率高。紫阳属秦巴土石山区,山大坡陡沟深,地质结构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因灾返贫、因灾致贫现象特别突出。

(二)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公共服务欠缺紫阳山大人不稀,“山有多高、人就住多高”,导致我县扶贫开发成本远远高于平原丘陵地带,加之本级财政资金投入能力严重不足,面对新任务、新要求,要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显得力不从心。

(三)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土地资源贫瘠分散,主导产业建设投入不足,产业链条短,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从而导致我县农业产业效益低下、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困难。

(四)资金投入不足,难以按期完成扶贫开发规划确定的建设任务。由于我县现有人均纯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低收入村达149个,群众自身投入能力有限,现有的扶持标准根本无法满足建设需要,特别是随着扶贫开发工作不断深入,一些边远高寒山区,生态和生存环境十分恶劣,需要得到帮助和扶持的对象很多,尤其是主导产业培育、住房条件改善、交通道路条件的改善、安全饮水及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资金投入额度需求较大,也是我县下阶段扶贫工作的重点,脱贫的任务将十分艰巨。

三、新阶段扶贫工作的建议

(一)以扶贫开发统揽“三农”工作全局。坚持紧紧围绕发展农村、提升农业、富裕农民,创新机制、科学规划,实行资金捆绑、项目捆绑措施,以《陕西省紫阳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为引领,大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以此加快推进全县农村群众的脱贫致富步伐,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大力实施避灾扶贫搬迁工作。实践证明,移民搬迁不仅是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更是高寒偏远山区群众避灾防灾、摆脱贫困的治本之策。特别是我县山大沟深,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居住在自然条件差、资源匮乏、生存和发展条件特别恶劣地区。据初步统计,止2011年,我县还有32213132525人贫困群众需要搬迁,将这些农村群众搬迁到生活、生产条件较好的区域居住,并帮助他们创造新的生存和发展条件,逐步达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的。这样,即从根本上解决了高寒边远群众的生存问题,又可以减少量大面广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同时,把避灾扶贫搬迁纳入国家统筹发展层面予以重视和组织实施,坚持统筹规划,制定优惠政策,加大专项资金投入,通过搬迁实现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群众的生存环境以及恢复和保护生态的目标。

(三)大力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富民战略。坚决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全局利益,把南水北调水源地环境保护与发展县域富民主导产业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大退耕还林、退林还林的投入力度,加快发展富硒茶叶、魔芋、厚朴、干鲜果等特色产业,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在发展县域林业生态经济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扶持和科技扶持,达到保持水土、保护环境、富裕百姓,实现利国和富民的双赢目标。

(四)切实做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就业转移工作。一方面,围绕茶叶、木本药材县域主导产业发展搞好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增强劳动者素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进程,提高生产效益,增加群众收入;另一方面,紧扣劳务市场需求,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人技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技能培训,通过帮助其掌握一技之长,达到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目的。同时,继续高度重视贫困家庭大学生就学救助工作,积极整合资源,多方筹集资金,帮助其完成学业,最终达到培养一名大学生脱贫一家贫困户的目的。

(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随着各项救助政策的全面落实,救助对象不断增多,救助标准增大,城乡低保、五保、医疗、教育和临时救助工作量越来越大,发放的救助资金也越来越多,原本就不足的县镇两级救助工作人员,就更加缺乏,很难按时、保质完成工作任务,更难达到上级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建议按农业人口计算每镇充实23名工作人员到镇民政工作站,设置民政救助工作专干,确保县、镇低保办的工作人员编制。

  (六)请求省、市及上级部门加大我县的扶持力度。我县是国定贫困县,“三山两水一川”地貌特点,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扶贫难度较大,虽然上级政府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和支持,解决了很多问题,但由于我县扶贫开发面广、量大,本级财政有限,请省、市和上级部门加大对我县扶贫开发的投入和资金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