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龙舟节很红火,粽子的成分和形态,在市场商家的运作下玲琅满目,端午节与屈原的文化关联,在政界学界的推崇下大大凸显。 风生水起,我有限的那点传统文化知识与遇事总爱探个究竟的秉性,在心底酝酿出一种陌生的感觉:屈原与粽子,原本一伟人,一美食,虽压根儿就不可混为一谈,但都遭遇了过度包装之命运。
当商场归途侄女要吃路边摊贩的粽子,并且吃得有滋有味之时,我提笔的冲动忽地产生了,我要通过试剥屈原这个被历代高手反复包装的“粽子”,试着对国人的某些陈年老疾针砭一番。一者,践行文以载道之大义,二者,释放真话实说之率性。于是,不妨东拉西扯,类比放言,好在杂文体裁就胜任这类“差事”。
横看成岭侧成峰。但所看到的峰峰岭岭,都是庐山局部的真实原貌,只要不以偏概全,也比臆说“广州的雪花大如席”要可敬可爱许多。无论古今,对屈原所褒所贬自属各抒己见之论,读者取舍自由,故不必过于在意。然而,出于某种预设的目的,将诸如屈原这类历史名人特意打扮包装,借以兜售私货,就值得说道说道了。贻害甚大的,莫过于会使历史更加扑簌迷离,弄清真相会徒增代价;会在一片人文历史丰厚的颂扬声中,孕育历史虚无的实质性危害;会催生离开引经据典就不成学问的自卑,成为不敢自创自立的精神侏儒,等等。
据管窥之见,古已有之的歪风,一直没有停歇。以人文研究为爱好、为职业、为任务的许多人,引经据典成为有学问的标志,好像没有古人的说教,就显得根基不深,能与古人思想合拍,就本正源清,自己把自己固化在应声虫和传道者的地位,至于有没有亘古独创,似乎已经不在视野之类了。于是就可能导致鲁迅所讽斥“以死人治活人”的怪现象,大凡自己想干点或者说点什么,总要先在死去的人身上找根据,如要找的东西不合口味,就干脆当起 “油漆匠”,把死人包装成想要的样子,然后再捧出来忽悠世人。胡适先生“历史就像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女孩”之论,既往我也曾以为是历史虚无主义而排斥有加,现在若以历史研究现象的写实来品味,真的觉得回味无穷。
女娲炼石补天只是神话,然敢补苍天的担当和毅力,当永远魅力无边。我祝愿也希望包括我在内的女性,面对经过精心包装的一堆历史“粽子”, 学学女娲精神,剥它几个试试。为抛砖引玉计,我斗胆试剥,就写下了这篇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