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当有这般风骨

——读吴咏梅女士《品尝粽子与评价屈原》有感

作者:刘宝文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3-01-30 17:33

历史人物研究评价中痼疾颇多,用散文的形式予以针砭,需要骨气,更需要才气。因为历史人物评价学理性很强,非鸿篇巨制难以胜任,而散文天生的短小精悍,若冒然涉足,极易理不胜辞或者辞不尽意,落得笔墨枉费。

吴咏梅女士《品尝粽子与评价屈原》一文,言不满三千,铺展千年,事不足惊世,启示万端。从小孩子端午节品尝粽子的生活趣事着笔,引申纵论千年以来的屈原评价,高声呐喊 我还是期待把屈原纯粹作为一个往昔的贤哲和诗人还给历史”。读后,面对伟人屈原的诸多美誉,我们会产生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疑问,进而面对众说纷纭的历史人物评价,我们会萌生一份警觉和清醒。不言而喻,吴女士用散文针砭人物研究中的痼疾,尝试是成功的。

窃认为对散文的品评应作如是观:畅叙胸襟的,为真品,能情理并茂的,为上品,进而能跳出个人的喜怒哀乐或者自然的风花雪月,具有经世致用功能的,应为极品。之前,我通读过吴女士散文集《暗香》,觉得篇篇都值得再读,不仅构思精妙、立意深远、布局精巧、文笔凝练,而更主要的是富有思想性和感染力,善用冷峻犀利的笔触鞭笞丑陋,惯用旷达率性的胸襟体察本真,常用缜密严谨的的言辞议论时政。读后,沉寂麻木的心灵,可能风生水起,漂浮躁动的心境,可能淡定安稳,时有茅塞顿开、清风扑面之感,足以影响读者的思想和行为,激励启发读者求真向善,称之为散文中的上品或者极品,并无不当。

《品尝粽子与评价屈原》一文,仍是吴女士为文的一贯风格。文中蔚然蒸腾的:有独立观世的骨气。经历代文人墨客精心思虑,屈原身上的许多耀眼光环令人扑朔迷离,谁还愿意或者留意追问一下屈原的本体。吴女士偏偏要在屈原最热的当口,吹去一丝凉风,直率的道出历代都有人出于一己之私随意包装屈原,并且包装过度,从而启示读者注意历史人物评价中的偏颇,避免制造文化泡沫和历史笑柄,真有点逆潮流的味道。这不能视为故作高论或者哗众取宠,这是文化人应有的骨气使然。同时也有精妙构思的文气。用一篇短文与众多古人争论你短我长,肯定没有胜算。但唤起众多读者的疑问,就有在翻历史公案中稳操胜券的可能,这就是疑问高于学问。用散文谈论人物评价的是非,似乎文不对题,但行文所展示的思辨方法,会启发读者积极有效的思考,创造了众多读者更为科学的评价人物的可能,这就是方法胜过结论。文章由品尝粽子点题,通过端午节把粽子与屈原联系起来,进而在二者被过度包装上展开主题,亦庄亦谐,由浅入深,通过历数千年来屈原形象在文人笔下的嬗变,启发读者去辨别和思考,使读者对既有的结论疑问顿生,在释疑解惑中厘清思路。这样的社会效果,远比弄清楚屈原一个历史人物的本真更为宏大。吴女士运用唤起疑问、启示方法的构思,使短小的散文涉足了难以胜任的话题,真是精妙。

读了吴女士的文章,愈发觉得需要更多的象吴女士这样的文章出现。因为求真的社会愿景与求真的文章作品,目前还很不对称。

吴女士的散文透过屈原一人的评价,摊开了国学中令人尴尬之处,也揭开了部分文人因之忽悠众人的拙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民族有很强的自尊自信,这是最值得自豪和荣耀的。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很容易令人唯古是尊,满足于吃祖宗饭,滋生惰性,不愿意或者不接受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于是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至今仍在涌动一股暗流:大凡著书立说中没有引经据典,就觉得根基不稳,提出观点如没有在古人中找到共鸣,就被认为学问不深;好像在古人面前永远不自信,抬不起头来。好像在思想上缺钙,患上了软骨病,离开了古人这根拐杖就会步履蹒跚。这种意识不仅禁锢了人们的创新思维,弱化了人们的自立精神,而且为一些人兜售私货营造了可乘之机。不是么,有能力又有时间徜徉历史长河的人能有几个,芸芸众生大多听信书本所记或者文人学者所言。于是,就出现一种见怪不怪的现象,只要祭出古人的牌位,就有众人叩首跪拜。历朝历代,借古人装装学问,摆摆架子,混几个小钱,骗几声喝彩,此类人一直都有市场。更有胜者,御用的或者心术不正的文人,惯常干提羊头卖狗肉的勾当,善于按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重新塑造古人,有的取其一点不及其余,有的牵强附会刻意拔高,有的生拉硬扯故意贬损,借对古人的颂扬贬损,宣扬自己的理念或者主张,用经过精心包装的古人忽悠今人。贻害至今,我们心中的古人形象,很有可能是残缺不全的,相互矛盾的,甚至是谬误的。久而久之,导致人们对历史真实的普遍怀疑,总结出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经验教训,滑向历史虚无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象吴女士这样的文章,直面国学尴尬,鞭笞文人陋习,警醒读者思辨,无论对求真精神的重整,还是对历史真实的追求,当有振聋发聩之效。

诚然,一篇短文或许不能承受如此之重,但星星之火可成燎原之势,只要大家有求是的执着和敢于揭丑的勇气,我们的思想观念当更为清纯,古人的真实形象就会更多的闪耀在读者面前。包括古人在内的人文历史研究,唯有客观真实,才能留住历史的根脉,避免在大众怀疑情绪中走向灭失,从而滋润民族发展沃土,在现代化的地球上站稳脚跟。望这篇短文有幸成为众多火星的一点,迎来烈焰耀空的时光。

有人这样认为:背后说人家坏话的是小人,公开谈论民族毛病的是圣人。吴女士肯定不会接受“圣人”的美誉,读者也不忍如此捧杀一位在政论散文创作道路上健步如飞的女性。但我要说的是,她正在效法圣人,在圣人的感召下不懈追求人性的完美。

        为文,当有这般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