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人良知润笔,以文化担当著文

——杂说李焕龙先生《阿龙说事》

作者:吴咏梅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3-01-30 17:34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化的天空闪烁着一颗光芒四射的巨星。他为改变国人“东亚病夫”的国际形象,立志留洋学医,以求济世强国。后来发现国人病症不在体魄不健而在灵魂有鬼,病根不在个体孱弱而在社会浑浊,于是毅然弃医从文,以犀利笔墨为药石,以求回阳救逆,补偏救弊之效;以精悍文章为艾灸,以谋激浊扬清,驱寒散瘀之功;在医治社会沉疴的奋力抗争中,留下了一篇篇被誉为“投枪”和“匕首”的文字,也留下了那一代文人的凛然正气、铮铮骨气和冲天豪气,铸就了“民族脊梁”的美誉。他,就是鲁迅。

每当以崇敬的心情重读鲁迅篇篇美文,回味那个时代的文坛情状之时,总有一种难以言明的苦恼,觉得似乎鲁迅离我们已经很远了,鲁迅笔法好象快失传了。不是么,近几年,案头受赠或者求购的新书与日俱增,眼前飘过的文艺作品应接不暇。然遍尝各类所谓文化大餐之后,觉得口味总不离软、甜、酥、酸,乏味、腻味甚至变味的“调制品”似乎太多,而少有硬、辣、脆、苦的口感,选料纯正、制作考究、有食疗功效的“有机食品”难得一见,说以文化的名义批量制造文字垃圾也不为过,不由得产生是不是出现了“笔杆子危机”的胡思乱想。

龙年冬季的一天,李焕龙先生惠赠近作《阿龙说事》,午间休息时随手翻阅,不意不忍弃手。一气卒读之后,大喜过望,脑海里升腾的第一感觉,就是鲁迅笔法在安康大地上没有失传,具有文人良知和担当意识的文士大有人在。在物质丰裕与精神贫乏并存,社会病相丛生的当今,《阿龙说事》就是一部融政治智慧、人文情怀和担当精神于一体的好书,体现了著者政见与良心珠联璧合的境界。能够使读者在阅读中惊醒,在品味后深思,具有清醒头脑、净化心灵、端正作风之功效,就诊治社会病相而言,实为扁鹊再世,对救治灵魂病根而论,实为华佗重生,这类书籍这类作者当今实在有稀缺之憾。

由长短32篇杂文分为9辑组成的《阿龙说事》,从选材角度观察,不妨戏说为官场百态图或者社会病相谱,表明作者有特立独行的刚强,不计个人得失,不与流俗为伍;若从创意立意考量,可以看作是议政建言集萃,体现作者执着追求真善美,勇担补偏救弊的社会责任;如果谈及行文技巧,整篇都是通过诙谐轻松的生活细节展示,通过对发生在你我身边的甚至是见怪不怪的琐事的描述,加上鞭辟入里的议论,入木三分的剖析,产生了见微知著的奇效,表明了作者长久历练的深厚功底。总之,作者意在以一枝生花妙笔,惊醒浑浑噩噩,鞭笞蝇营狗苟,透视本来面目,昭示人间正道,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涉及机关工作的篇辑,大多是管理者与管理对象的日常生活实录,娓娓道来的文笔,直击官场的某些痼疾。《牌子就是牌子》记载了一个颇有讽刺意味的场面,会议室显眼的“无烟会场”的牌子和精美的烟灰缸同处桌面,主持会议的领导“抽吧抽吧,干双创的今天没来,放开抽”一席话语,出手慷概的发烟动作以及吞云吐雾的陶醉神态,表明这位领导社会责任感缺失到何等程度,善作表面文章的功夫有多么娴熟,对此,你对这位官员该作何感想。《深入酒店处理问题》中一句“感谢你的好意,这事不办了”的原委,就是自己帮助村上兴办项目联系了一个部门,结果项目八字没一撇,该村就为求得有关部门“会签”,三天两头招待官员以及官员顺便带来的同事、朋友吃饭、喝酒、唱歌、洗脚花费得承受不起了,干脆不要项目了,村上视为交了“学费”,自己落得好心办坏事的后悔。对此,你怪谁,恨谁、又怨谁?《镇长教我享受裸捐快乐》中,为何镇长“只要包装项目,不要裸捐项目”,说穿了就是上级为给贫困人群无偿捐献钱物,要基层集中被看望者,要花交通费接送,还少不了宴席接待,算经济账还不如把用于铺排的这些钱直接送给困难户,还减少了基层本已超载的麻烦事;《妇人之见确属高招》,记载了一位贤妻阻止丈夫任村干部一事,款款道出的理由就是当村官要花费无处报销的巨额招待费,当村官会当成欠账户。《送文化下乡该考虑哪些利益》记述群众期盼的文化下乡尽然处处遭婉言谢绝,原因是基层政府认为花钱不讨好,出力无政绩,垫背没价值。对这些,你是否觉得基层管理中急需解决的机制问题还有很多很多。

《关于科学意识》记载,满目童山,荒坡若干,意想不到的是植树节那天,某局长竟然抱怨任务太大无处可栽。面对作者的质问,回答是绿化带要选在“可视面”上,即主干道路边和镇政府周边,这些位置才好上镜头,便于迎接上级检查。有指标才有项目,有项目才有经费,而这些有经费有苗木的项目基本属于上级领导包点指标,自然要有可视性,胭脂要擦在脸蛋上,由此才有示范性指导性。并领作者到规划图前,指着三个可视面上的示范点进一步解释:这些都是政绩点,当时都完成了,验收了,表彰奖励了,但是劳民伤财,影响恶劣,群众意见很大,这种循环性的悲剧着实让基层干部屈服了麻木了,只能两头受气,但为了迎合政绩和保全仕途,小官就只有顾上不顾下了,内心煎熬啊。《关于法制意识》记载一位乡镇干部的感慨:一年争取几百万,不一定凸显政绩,一年糟蹋上百万,不一定伤害政绩。几百万无非修几公里路,几十亩植物,效益发挥了,造福于民,发挥不了,任务也算完成了,造成其他危害或者损失是今后的或者决策者的事情,与现实的我没有多大关系。在《如此美好旅游文化》一文中,记述作者与文友们考察旅游景点的情景,他们基于发展旅游业冲动,相约作者进山,介绍中竟然能把一对老人与野兽毒虫为伴的原始生存状态,视为“世外桃源”,从而突发奇想要开发成旅游景点,作者不禁对此现象发问道:如今的文明人,为何对如此贫困的原生态感兴趣呢,如果别人的痛苦是你的卖点,那你的价值观是什么呢。引导他们设身处地思考问题,结果环顾左右而言他,不再坚持“世外桃源”之说,可见上下之间的感情隔膜严重到何等程度。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误国害民,在这样的篇章里,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现身说法般的警示了读者。

开篇的《生病也是生财之道》,记述一位能人升任副县长之后生病住院,一时间,病房门庭若市,医院各相关救护小组即时成立,家务重担有组织考虑分担,慰问礼品礼金让其妻子眼睛发亮,竟然算起了借病住院生财的致富帐,真个是一旦官帽戴,便是人上人了。《变职何以变质》记叙某人由镇党委书记调整为带正科待遇括号的副局长后,向老领导倾吐有职无权、有名无实、有苦难言、有力难使四口苦水,遭到老领导遭斥责而生病住院,夫人亦对前来看望的人遽然稀少了而大加抱怨,苦和怨从何而来,不都是权利惹的祸吗?而本书压卷之作的《演绎夫妻议政》,作者借用政协提案术语,施展编剧的艺术手法,演绎了一部当代枕头风的活报剧。某县长虽口头上还记挂着法律法规,但其妻自封为母法和基本法,他不也得遵守照办吗,虽不大情愿其妻干扰了自己的正常公务,但还是处处被牵着鼻子走,于是,围绕个人某些私利甚至是所谓的面子,其妻连续展开了提案,立案、补案、交案、查案、督案、监案、参案、教案、加案、帮案、议案、劝案、代案系列借公权谋私利的行为,可叹的是结局是个悬案,在夫妻床头亲密对话中,县长可能已经感到心力交瘁了,因为感觉自己的那个东西不听使唤了,但明日太阳还要出来,夫妻议政还要继续演绎,官员及家庭的前途不知会是如何,当下只能成为悬案。真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这使人想起电影《辽沈战役》的精彩镜头,当年辽沈战役正酣,忙于到东北前线调兵遣将的蒋委员长,拗不过宋美龄的要求,到上海处理被大公子蒋经国“打老虎”而被查的孔公子的事情,竟然连约见训导一线将官的严令都临时取消了,结果不言自明。看来枕头风历来都在劲吹,有时竟是狂风大作了。官员堕落与枕头风就这样相互激荡,不能不令人气愤之余多了一份警觉,作者就这样笔峰犀利,挑疮引脓,期望有关云长刮骨疗伤的勇气反贪惩腐。

个人素养是社会文明程度的决定性因素,《的哥的病象》、《你渎职他侵权》等文,在斥责不打计价表,胡乱要价,跑黑的等出租车侵犯消费者权益行为屡屡发生时,就对市民有怒其不争的批评,呼吁广大消费者树立维权意识,从安康城区各个角落齐声发出一吼:“治罪。”《的士的身份》等文呼吁的哥和乘客不要身份错位,乘客应明白自己打的时是主人。诸如翻阅围栏的而显露的丑态、步行人找不到安全路面的困境、年轻人占据老年妇幼座位的无礼、上下拥挤不管别人的粗野、攀折公园鲜花的无耻、外来人不知路径的窘境等等,都是作者基于人文情怀而说道的内容,述说轻松而话题沉重,抽丝剥茧中透出事物本相,对话情节中逐次揭示主题,绵里藏针,文章当有润物于无声之功效。

面对政界顽症、官场陋习和社会沉疴,作者颇有“愤青”激情,总是一针见血,痛快酣畅,亦有良医的素养,每每切中肯綮,对症下药,出语精警,见识独到,鞭辟入里。为根治追求政绩便于行政而避法,弃法甚至知法犯法的思想顽疾,作者呼吁决策者树立法制意识和科学意识;对农家乐的环境卫生现状,作者指出卫生二字没有伤及经营者的利益,未能打垮不义之利的堡垒时,讲卫生就成了可有可无的事情,故此便知,其卫生之差,插在责任与良心,差在监督与管理;面对灰尘蒙面的街面广告牌,作者议论道:干净之人之于知觉,最低常识是知羞知耻,明知身脏脸脏而不洗不理,还显身大街,招摇过市,人将如何评判如何处理,最简单得到办法就是请责任人管理者一道抱着这些广告牌自进浴室洗身、洗心、洗脑。对来客不知路在何方问题,作者认为引路是主人的起码职责,城市标示体系不健全不完善,是我们这些城市自主人的集体失职失礼。对在无烟会议室大抽特抽现象,作者指出其深层问题,是社会意识的缺失,进而发问:如果我们的工作都这样画地为牢,公益何以为之,公责何人来负,公共事业何以推进。对拒接当村干部问题,作者借用其妻之口说出这样一段话: “镇上干部办镇上公务,村上干部干村上事情,既然选人家当村干部,就放心让他干事,按时检查考评就是了,你要不放心村干部,就直接把镇上的驻村干部变成兼职,他有工资,有职责来干,何必让村上重复任职,并要补贴镇上干部的吃喝与杂用呢,明明是个体制问题嘛,不在这个根子上想办法,成天光穷喊着整顿作风,严明纪律有啥用呢。”乡村妇女一席似怨似求的话语,道出了真相真经,管理者在脸红之后应当深思之、采纳之。

眼下,有的人被社会邪气所改变,于己有利则势利追风,甚至为虎作伥,妙笔生花搞精神贿赂或者制造文字垃圾,于己无关则麻木不仁,或者把聪明装进肚子里,面对邪恶噤若寒蝉,遇见是非退辟三舍,把自己圈禁在象牙之塔里,感觉自我喜怒哀乐。《阿龙说事》这样的著作,表明作者属于立志改变社会的人,因为这部作品会不同程度的触动各类人。知悉全书内容后,若读者自以为是局外人士,会觉得李焕龙先生帮其出了一口闷气,抨击得甚是过瘾;若对号入座自认是个中人物,面子怕是有点挂不住,甚至面皮发烧得滚烫;若是喜好杞人忧天者,倒是有点脊背发凉,国家前途堪忧啊,历史老人不都是因如此这般病象死去的吗。若是具有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哲人,肯定喜不自胜,有这般可以公开挑疮放脓的语境,有这样敢于揭短晾丑的人物,正好说明正气升腾有希望,和谐发展有空间,不高兴和庆幸行吗?

《阿龙说事》很值得一说,期望阿龙继续说下去,亦期盼更多的读者也来说道说道,若能如此,不信鲁迅唤不回,文坛之风为之一变亦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