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以来,我们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就“优化教育环境,促进教育健康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活动。综合报告如下:
一、我市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多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积极推进教育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扎实推进教育公平,全社会共同推进教育发展的合力不断增强,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新的提高,教育事业出现了新的局面。
(一)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得到确立。市委、市政府把教育作为第一民生,坚持民生为本、教育优先发展理念,明确提出“安康经济还比较落后但教育决不能落后,安康财力还十分薄弱但对教育投入一分也不能少”的要求,从健全完善领导体制机制入手,建立了市县区长直接管教育、分管市县区长主抓教育的组织领导体制、教育专项目标责任考核问责机制、县区党政领导教育工作述职表彰激励机制、领导干部定点联校指导机制、党政部门对口支教机制、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等六项工作机制,全市教育经费支出从2006年8.5亿元增加到2012年48.8亿元,实现大幅增长。切实加强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动真情抓教育,以实干办教育,动员全社会齐抓共管、支持关心教育,营造教育优先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基础教育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多年来,坚持以规划为引领、项目为支撑,组织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以及高中建设等一系列专项工程,全市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教育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去年初,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大会,结合安康实际,制定出台了《基础教育“215”均衡发展规划》、《职业教育“137”发展规划》、《中心城市学校建设布局规划》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等专项规划,下发了《加强农村教学点工作意见》,为建设生态、书香、人文、平安、和谐的美好校园,改善城乡学校办学条件营造了良好环境。
(三)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升。大力实施学前教育普及工程,学前三年行动计划得到迅速落实,城镇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2012年与2010年比,全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由50%提升到80.94%;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计划和“蛋奶工程”,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义务教育巩固率98%以上;高起点、高标准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高考上线人数连年攀升,全市高中入学率由2010年的71.8%上升到2012年的86.8%。
(四)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建立健全监测评估机制,多形式多举措提升教育质量。一是实施均衡发展。市政府与各县区政府签订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书,全市10县区全部普及了实验教学,缩小城乡、区域、校际间发展差距;二是推动教育创强。以创建省级教育强县和“双高双普”县为抓手,全市已创建教育强县2个、“双高双普”县2个,建成省市级教育强镇118个,占全市乡镇的73%;三是深化教育科研。全面推广校本研修、联片教研经验,深入开展“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争创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四是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教育督导,全面完成第一轮“316”学校素质教育评估,命名省市级素质教育学校110所。落实音体美教育课程,广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坚持举办校园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和书法、汉剧、文化进校园活动。
(五)教育公平有效推进。一是建立助学制度。建立起从义务教育、高中到高等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贫困学生救助工作全覆盖,确保每个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二是实施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制度。宁陕、镇坪、岚皋、石泉等县先后实施了普通高中免费教育,宁陕、镇坪、岚皋、石泉、汉阴、紫阳等县实施中职免费教育,白河中职学生免费覆盖面达到50%;三是实施 “蛋奶工程”和营养改善计划。去年底,全市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学校已达1120所,受惠学生23.8万人,占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85.82%,累计投入财政补助资金近3亿元;四是提高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从2012年春季,小学、初中年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分别提高到800元和1000元,寄宿生年生均补助经费提高到1000元和1250元;五是实施学前一年“一免一补”政策。全市共免除112759名学前一年幼儿保教费,落实免费资金4328.44万元,补助22561名家庭贫困学前一年幼儿生活费,落实补助资金711.03万元;六是特殊儿童群体得到有效呵护。大力推广石泉县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管护经验,全市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有效管护。重视特殊教育发展,积极创造条件让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不断完善农民工和有条件农民进城落户随迁子女上学政策,保证他们能够在全日制公办学校免费接受义务教育;七是实施“人人技能工程”,按“一个不能少”的要求,全市未升学初中、高中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全覆盖”。
(六)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加强教师、校长、教育工作者“三支队伍”建设》意见。三支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师德师风有了较大改善,在全省社情民意调查中,群众对我市教育工作满意度连续三年名列首位,市阳光学校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实施城乡教师编制动态管理和教师归口管理,每年通过免费师范生、特岗教师和“省考县选”补充教师力量,扎实开展阳光师训和技能大赛,狠抓师德师风教育整顿,在全市表彰百名师德楷模和优秀教师,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得到加强。
二、我市教育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确定了更高目标。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也更加期盼优质教育。尽管我市教育发展态势总体趋好,但是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矛盾。
(一)思想理念与教育改革创新不协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多年来,各级各类学校做了积极探索。但是,受根深蒂固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的导向,考试分数仍是当前评价教师水平、考量学生优劣的主要标准,重视了应试教学,满足于高分成绩,教师压力大,学生负担重,家长期望高,社会很担忧。然而素质教育的思想理念尚未形成、内容方法尚未完备、科学客观评价体系尚未健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还任重道远。
(二)资金投入与教育发展不对等。近年来,中省对我市教育投入不断增加,特别是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仍远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和标准化建设的实际需求,教育投入仍显不足。城镇教育资源任然短缺、现代化教学设施配备不足、寄宿制学校建设滞后、职业教育基础能力较差、乡镇公办幼儿园建设资金匮乏、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差债务沉重,据2011年审计认定,安康高中建设累计债务3.1亿元,近两年来全市又实施了岚皋中学、汉阴中学、白河中学、平利二中、高新中学新建和安康中学、市二中、汉滨高中等学校改扩建工程,预计新增建设债务5亿元。究其原因:一是地方财政困难。市本级和各县区财力十分薄弱,每年还要承担各行业各类种政策性财政配套资金,这对于依靠中央转移支付保吃饭、保运转都十分困难的安康财政来说,压力非常大,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学校发展和建设;二是现有的教育投入政策落实不到位。部分县区政策配套资金未落实或未足额落实,新出台的城市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土地出让金和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等教育投入政策,未按照规定用途和资金管理办法足额落实,教育主管部门情况不明,新筹集的资金大部分平衡了财政预算;三是教育投入方向和结构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长期以来,国家教育投入重点一直在农村,致使城镇教育投入不足,发展欠账较多。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迅速推进,城镇学生逐年增加,呈现出城区教育资源总量短缺,资源扩充速度不能满足学生人数迅速增加的要求。
(三)教育资源布局与城镇化进程不同步。随着城镇化建设和移民搬迁步伐加快,农村人口、学生向城镇流动。实行撤校并校后,一方面部分农村学校师资和校舍资源闲置,少数学校出现学生少老师多问题;另一方面,并校后有的家庭远离学校,学生安全有隐患,寄宿不能满足,家长租房陪读负担重;再一方面,农村学生大量向中心城市和县城集聚,城区学校压力剧增,教育资源短缺,出现“班大人多上学难”问题,生均校舍面积不足,有的缺操场,有的缺宿舍,有的缺食堂,教育现代化硬件设施明显不足。就连镇坪县城各类学校也出现校园拥挤、大班额问题,特别是安康江南城区各类学校,大班额十分突出,受地域限制均无发展空间。
(四)师资队伍建设与教育现状不适应。教师编制、职称评定是调研中反响最普遍最强烈的问题之一。目前执行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是2002年省编委制定的,教师编制、职称评定严重滞后。一是现有编制不适应教学任务扩展需要。新形势下教育工作外延不断扩展,非教学任务不断增加,现代化教学设备普及应用、安全保卫、健康教育、部室管理、留守儿童、寄宿生以及营养餐工程的普遍实施,大量具体的非教学任务由教师承担,五类人员编制未核定到位,普遍缺少教辅人员和后勤管理人员。二是现有编制不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需要。学校编制动态调整不及时。全市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教育资源分布、学校布局、生源规模、教育管理等发生了很大变化,自2006年初我市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以来,时过七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并未随着城乡发展和教育资源布局的变化而变化。三是存在有编不补、挤占教师编制、教师招聘不及时问题。调研中了解到,有的学校教师长期缺编,有的学校教师长期被借调他用,缺编得不到及时补充,学校只能外聘教师,增加学校负担,影响教学质量。现行教师招聘办法时间长、环节多、程序繁琐,学校缺少选人用人自主权。四是教师职称评定论资排辈,受名额限制,出现长期不聘或高职低聘等问题,缺乏激励作用。
(五)社会环境与教育优先发展不合拍。一是社会风气失范。受消极腐朽思想影响,部分社会人员价值观扭曲、道德滑坡、心态浮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思想盛行,不理解、不支持教育和学校发展,阻碍学校建设,损害学校利益。安康中学、市初级中学、白河中学等因学生安全问题出现无理取闹、非法缠访造成极坏社会影响,许多学校迫于安全压力取消了校外课外活动和运动量、风险性较大一些的体育课。这些负面因素给教育发展造成很大冲击,校长责任艰巨,老师人人自危,影响教学情绪;部分学生缺乏远大志向,“读书无用论”倾向抬头,初中学生辍学现象趋重;二是家庭教育失位。全市有农村留守儿童在校生6.4万人,占义务教育学生人数的23%。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不在身边,亲情缺失,监护缺位,部分留守儿童在习惯养成、身心健康、道德品质、人身安全等方面缺少正确引导,农村留守儿童整体生存和成长环境堪忧。城市独生子女受到过分溺爱,家庭教育越位,学生普遍存在意志力薄弱、任性娇气、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等弱点,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也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三是学校负担加重。学校在承担教育教学责任同时,还承担了营养餐安全、寄宿生管护、交通安全、留守儿童管理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诸多任务,教育工作者普遍感到压力大、责任重、身心俱疲。很多教师无奈地认为:高尚的教育成了高危职业,学校成了安全责任公司;四是外部支持不力,各职能部门在学校建设项目审批、资金拨付、人员调配、教师招录等方面支持力度尚需加强,尤其是对校园周边黑网吧、游戏厅、小商贩、“小饭桌”等场所经常性综合治理力度不够。
三、推进我市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建议市委市政府对我市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及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督查夯实党委政府教育领导责任,强化政府教育投入责任和教育经费投入增长机制,夯实教育督导、部门职责和帮建教育任务,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人力资源开发。同时,要加强宣传引导,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
(二)探索实践教育改革创新。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探索教育改革创新,摸索素质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大胆推进教育改革,加强基本道德、社会公德和优良品德教育,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开设必要的校外室外教学和体育课,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敢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战胜困难的精神;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优势潜质;改进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使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学会生存生活、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复合型人才。
(三)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适应城乡统筹发展。要适应“三个一百万”人口布局和“三个集中”城镇化进程要求,考虑农民进城落户、移民搬迁、重点项目建设等因素,把扩充城镇教育资源放在突出位置,超前规划各类学校、幼儿园,为教育留足发展空间。教育资源配置与城镇化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推进。建议市县尽快制定《农村中小学撤并布局方案》,撤并学校要充分征求尊重属地群众意见,不能简单的随行政区域撤并而归大堆,三年级以下低龄学生要就近方便入学,减轻学校、学生和家庭负担。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满足学生寄宿要求,保障农村孩子平等接受优质教育资源。教育资源配置要与学生流向和人员流动同步。安康中心城区学校在扩充现有资源同时,建议在城东、城西再新建一两所中小学,解决城区教育资源不足、班大人多上学难问题。
(四)健全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在积极争取中省投入、执行国家实施教育扶贫、教育惠民各项政策的同时,全面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意见》精神,夯实教育投入保障责任,建立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足额拨付《意见》中规定的地方教育费附加、土地出让金和城市小区幼儿园配套建设费等一定比例专款用于教育事业发展、学校建设和设施配套建设,严禁挪用、平调、挤占教育经费。计划部门要加大教育发展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力度,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保障职能,建立教育投入保障与监管机制,国土部门要优先保障教育项目建设用地,简化教育用地项目审批手续,合理减免教育用地费用。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企业资金投入教育,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教育投入新格局,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满足教育发展的刚性化需求。教育投资要随着学生流向走,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调整资金投入方向,将教育投资重点向城镇薄弱学校倾斜。
(五)落实职能部门责任。各级政府要担负教育发展主要责任,各部门各项业要牢固树立教育优先意识,依据《教育规划纲要》、《实施意见》等6个重要文件精神要求,结合各自职责实际,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的,制定优化教育环境、优先教育发展工作方案,定期开展学校周边综合治理,实施食品安全、卫生健康、学生安全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解决学校环境难题,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齐抓共管,为教育事业发展营造更为宽松、和谐、高效的外部环境,为学生健康成长、教育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六)完善教师编制、职称相关政策。编制部门在掌控学校教师和教育机构编制标准和总量同时,要把五类未入编人员特别是幼儿园教师编制应核定到位;对有编不补和挤占教师编制问题要及时整改、坚决纠正。教育主管部门要实行编制动态管理,根据教育教学工作实际需要,在教师编制总额内,综合学生人数、班额大小、生源变化趋势及教学工作量增加等因素充实协调教师资源,动态调整学校教师编制,切实解决教师占编不上班、吃空饷问题,最大限度盘活现有教职工编制资源。人社部门要改进完善职称评定办法,支持教育部门做好教师招聘、录用工作,优化人员结构,满足开设基本课程需要,按需求优先招录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信息、心理健康等紧缺学科岗位,缓解专业性教师紧缺问题。要适当增加学校中、高级职称职数,教师职称可采取评聘分开,打破论资排辈,职称向一线有贡献的教师倾斜。
(七)加强教育系统内部自身建设。教育部门要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完善师德考评监督机制,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重要内容;提高教师业务技能,加强教师培养培训机构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学能手、“双师型“教师、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优质名师;加强高素质校长队伍培养和任职交流,严格标准、大胆选拔任用校长,建设一支懂教育、会管理、有事业心、责任感的校长队伍,扩大校长选人用人和管理自主权,支持鼓励校长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风格,造就一批名校长和教育家。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也是富民强市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化教育环境,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美好安康积蓄优质力量,为实现国家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Power by YOZOSO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