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建议之四

作者:安康市政协民族宗教和祖国统一委员会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4-07-11 09:06

建设生态宜居的城镇体系,既是主体功能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近几年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城镇化率大幅提升,特别是中心城区建设、高新区开发、县城和重点镇发展、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程的推进,使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调研中人民群众也对生态宜居城镇体系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一、精心打造秦巴腹地璀璨明珠

李克强总理春节前在安康考察工作时对城镇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寄予我们“在秦巴山区中心开出大花、结出硕果,建设璀璨明珠”的殷切希望,为安康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落实李克强总理的重要指示,打造秦巴腹地璀璨明珠,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建设,建议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坚持用生态理念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发挥新修编的中心城市规划对土地利用和城市建设的引领、统筹和指导作用,按照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标准,全面提升城市生态建设水平。切实加强城市的园林绿化,突出城区外围大绿化、月河川道绿化带、城区中心绿化群建设,努力提升城市绿化水平。通过中心城市详规的实施,把民生城建、基础城建、人文城建、生态城建理念落实到城市建设和管理上来。二是着力解决中心城市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坚持湖城一体建设思路,统筹瀛湖旅游开发与中心城市发展,高起点规划、高品味建设一江两岸核心区,加快江北新区开发和江南旧城改造。用生态宜居的理念改造江南旧城,让城市延续历史、融入自然。旧城改造要充分考虑人口密集、交通拥堵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拆旧房盖高楼,加剧人口与交通的压力。重视城乡结合部的道路、绿化、公共服务和建筑布局,重拳治理漠视规划、乱插乱建、未报先建的问题。三是增强中心城市引导和带动功能。遵循人的城镇化本质要求,统筹城市规模和功能布局,发挥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结合户籍制度改革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二、科学规划实施月河川道城镇带建设

月河川道是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重点开发区,是集中建设的城镇带和产业走廊。要统筹这一区域的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建议及早着手抓好以下工作。一是统筹做好各大系统的规划制定。组织专门的规划班子,聘请国内知名的规划队伍,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园区建设规划和基础设施规划“五规合一”,有效避免月河川道各县区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和无序建设,使之成为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的新型城镇带。二是增强城镇带的辐射带动功能。从高新区到石泉县城沿线布局着一批高新技术开发区、统筹城乡示范区、工业集中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基本形成循环产业经济带的雏形。应改变各自为政、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系统进行空间布局和功能布局,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三是分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科学论证和立项建设月河补水工程,解决这一区域水源不足、水量缺口的问题;加强月河沿岸堤防建设和污染治理,统筹考虑堤防、绿化、道路建设;及早研究月河川道一体化的路网建设,形成便捷通畅、布局合理、节约资源的交通网络。

三、进一步建好避灾扶贫搬迁工程

避灾移民搬迁是符合市情民意的重大决策。从对已经搬迁的集中安置点调查情况看,移民搬迁极大地改善了搬迁户生存条件,最大限度减少了防止暴雨山洪、泥石流灾害袭击,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诸多问题。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科学规划选址。按照“三高三避四靠近”和节约用地原则,对一些大的集中安置社区提前进行地质灾害评估和环境评估,开山改河必须慎之又慎。改变就近、分散、简单复制的做法,尽可能靠园区、靠集镇、靠川道建设一批大型安置社区,以统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二是加强环境保护。对集中安置点要动员搬迁群众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据测算,万人社区每天产生垃圾10吨左右、生活污水390立方米,应统筹考虑垃圾污水的集中处理问题,可先建设简易有效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受自然条件限制,不少安置点依山采边沿河两岸而建,还有的只得开山改河填河修建,后期选址将越来越难,必须充分进行科学论证和评估,坚决不能让新建社区成为新的受灾区。在统一布局、统一树种、统一规格的前提下,组织动员搬迁群众自力更生开展绿化美化,建设生态宜居的环境。三是加快产业发展。着力解决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问题,充分利用省上支持我市搬迁户发展产业的扶持政策,按照精准扶贫的办法,逐户确定产业发展项目,通过企业引领、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方式发展现代农业,面向园区、景区、城镇发展生产服务业和小微企业,稳定发展劳务经济,有组织的推进搬迁农民向城市工人和现代职业农民转变。四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按照群众自治、管理有序、设施配套、服务完善、生态和谐、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建设要求,结合村镇机构改革,完善移民搬迁安置社区的管理体制,健全基层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和群众自治性组织,加强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建设,更加关注留守老人、儿童的实际困难,让搬迁群众更体面更有尊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