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关于对汉阴县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作者:汉阴县政协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4-10-14 11:08

为深入了解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情况,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根据市政协《关于2014年度重点调研协商议题的通知》要求和县政协年初工作安排,今年45月,县政协经科办与县委农工部牵头,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就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双乳镇安林村伟林核桃专业合作社、江河村大球盖菇合作社、杨柳富硒莲藕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皖西白天鹅安康养殖家庭农场,蒲溪镇盛发魔芋制品有限公司、东升菌业农民合作社、田禾沟核桃种植家庭农场,涧池镇紫云绿硒生态合作社、新华农业生态有限公司、五星君科玫瑰家庭农场走访调查,通过实地查看、听取汇报、座谈研讨,对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县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力提升农业专业化、集约化、组织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为促进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基本情况

汉阴地处秦巴腹地,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是一个典型的半山半丘陵地区,全县总版图面积1347平方公里,14个镇179个行政村,总人口31.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8万人,总耕地面积50.6万亩,常用耕地面积34.5万亩,其中水田11.6万亩,旱地23.3万亩。汉阴气候温和湿润,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海拔2902128.2,是一个农业大县。一直以来,养育着27万多农业人口,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农民收入不高、农业大而不强。近几年来,我县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理念,以农作物和畜禽品种产业化为主线,以核心园区或骨干企业为龙头,大力推进产业联盟,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进程,确保全县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稳定增收、农村全面发展。截止2013年底,我县已建成农业园区30余个,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52家,规模流转土地面积3万余亩,2013年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性收入达6.8亿元。

(二)主要特点

1、经营主体快速发展

一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提升。全县有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个,其中:省级4个,市级10个。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截止2013年底,全县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86个,入社社员1780户。三是家庭农场方兴未艾。据统计,仅2013年全县登记备案家庭农场26个,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为主。四是种养大户稳中有升。全县有种养大户1720户,比去年新增65户,其中:畜禽养殖大户1670户,种植大户50户。五是新型职业农民茁壮成长。2013年,全县培育认定新型职业农民275名,其中:初级274名,高级1名,为促进现代农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2、经营模式不断创新

随着我县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以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各类经营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相互促进,融合发展,采取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经营形式,与农户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一是“产业联盟+合作社+农户”模式。如我县盛发、龙飞、川陕、正阳等四家魔芋企业组成产业联盟,注资300万元到秦硒源魔芋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为纽带在全县发展魔芋原种繁育基地1500余亩,合作社负责提供种子、农药、化肥和技术指导,农户以土地和劳动力入股分红。二是“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如龙飞魔芋公司在铁佛寺镇石条、合一村以每亩100元价格流转土地自建原种基地500亩,种植商品芋3000亩,并和芋农签定保护价收购合同。三是“合作社+农户”模式。如太行山茶叶专业合作社,通过流转农户土地种茶、雇用农户管理茶园等为农民提供就业平台,有效促进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四是“企业+农户”模式。即:“企业做两端,农户做中间”,企业做农户想做而做不到的,如高资本投入、科研开发、品牌打造和渠道销售等;农户只需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做好中间的生产环节,为企业提供高品质、大批量的初级产品,从而形成利益共同体联结机制。

3、生产效益稳步攀升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不仅注重降低成本和提高单产,而且注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增加产出。近年来,通过良种良法的配套、统防统治的实施、测土配肥的推广、机械化作业和节本增效技术应用,农户种植粮油果蔬每亩净收益提高300元。在资金投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加注重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高效益。据统计,2013年我县14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5.5亿元,净利润达6043万元,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增收总额3.8亿元,户均增收3632元;26个家庭农场年生产经营收入突破50万元以上,净利润在10万元以上;职业农民最低年收入也达5万元,最高达1000万元以上; 全县各类种养大户家庭人均纯收入高于6858

4、辐射带动效应增强

龙头企业唱“主角”能人“合作”领风骚近年来,我县以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立足“生态、绿色、特色”优势,坚持走“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产业基地”发展之路,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使1.15万户农户受益。14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效益凸显,从而带动1.46万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其产业已涵盖粮食、禽养殖、绿色蔬菜、水果、魔芋、药材、淡水鱼养殖、食用菌、农机服务、茶叶种植等领域,成为专业合作社生产与大市场连接的桥梁,挑起了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重任陕西汉阴杨柳富硒莲藕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入驻我县后,采取订单生产,集种、加、销一体化,同时带动园区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开发藕粉、莲藕饮品、荷叶茶等系列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目前,该公司在本县6个镇种植莲藕9300余亩,发展藕农300多户,解决2000多人次的就业机会,为双乳镇百姓创造110余万元经济收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虽然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发展态势良好,但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发展水平不高当前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不高、质量参差不齐。从我县实际状况来看,一是经营主体数量少、经营规模小、效益低下、市场竞争力弱。二是质量水平提升慢、加工储藏流通相对滞后。三是农产品加工科技含量不高。我县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产品基本上停留在粗加工上,精深加工的产品不多,高科技产品、名牌产品更少。四是在地区、行业之间发展仍不平衡。如我县农业园区主要集中在川道,南北两山农业生产仍然以传统的家庭种养为主,专业大户呈零星分布状态。个别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在发育期,组织化程度不高,实体弱小,合作经营效益也不够理想,市场竞争力不强。

(二)流转难度加大。我县属三山夹两川地形,由于受山坡地居多的影响,对现代农业发展有一定制约。目前,全县常用耕地34.5万亩,而农民人均耕地仅1.3亩。受自然环境、农户意识和资金投入等因素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缓慢,流转不稳定,农村小规模种养和分散的经营模式很难形成规模效益,严重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调查中发现,在连片流转土地过程中,少部分农户不愿将土地转出,或者在兑付土地流转费用时,与企业或农场业主发生争执,影响了生产经营;部分农民的法律意识淡薄,规范流转难度加大;加之地块面积账实不符、四周界限不清,流转面积更难确认。

(三)融资难题突出。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规定,赋予农民 “三权”抵押担保贷款,真正盘活农村资产,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但由于我县没有确权颁证,也没有中介评估机构,从而导致农民物权抵押担保、贷款受限。龙头企业原材料收购季节相对集中,资金需求量大,占用时间长,一般商业性贷款且难以满足。在调研时,一位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说:“我们农民合作社给外面的感觉是公司不像公司,农民组织不像农民组织,很难得到贷款支持”。如蒲溪一农场业主在田禾沟种植核桃660亩,后期将套种魔芋、红薯、黄姜等作物并发展林下养鸡,计划总投资120万元,目前已投资60余万元,若按设想实现总体目标,资金仍有较大缺口,加之缺乏有效抵押物,贷款融资比较困难,将制约了后期发展,更难以做大做强。

(四)基础设施滞后。我县属山区农业县,农村水利设施普遍老化,地力普遍透支。现有农田水利工程中,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且标准不高,配套率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脆弱,加大了生产成本。突出表现在:一是路网不配套,机耕路少,路面状况差,不利于机械作业;在我们调查中的双乳镇安林村伟林核桃专业合作社,过往的是唯一一条简易的盘山土路,路面坑洼不平,车辆颠簸难行,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二是排灌设施极少,管网覆盖率较低。此外,由于地块不集中、土地流转期限较短,更加大了种植管理和长期投资利用土地的难度。

(五)企业实力不强我县农业龙头企业综合实力不强,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不多,全县65%的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以下。据调查,我县除了盛发魔芋、紫云绿硒生态园等企业带动面较广外,其余的龙头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大部分龙头企业仍处在发展初期,一些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完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龙头企业在科技、人才、品牌、市场带动等方面的能力仍有待提升。

(六)管理服务缺位。一是少数镇的基层干部对现代农业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服务不到位,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二是保险服务缺位。虽然我县已推出水稻、油菜、生猪等种类的农业保险,但由于保险覆盖面、保险种类、防灾避灾机制和赔付水平上的局限,难以形成对现代农业的强力支撑。三是公益性技术服务缺位。乡镇农技服务机构人员断层、经费不足、设施落后,农业技术公益性服务难以全面落实到位。四是产前规划指导服务缺位。大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存在急功近利、贪大求洋的思想,导致他们对农业生产的复杂性和风险性估计不足,造成投资或经营失败。五是产后销售服务缺位。由于生产者专注于农业生产而忽略市场销售,农场与市场没有形成紧密对接,严重影响收入的增加。东升食用菌合作社带头人说:“我去年约4000斤的食用菌,因为销路不畅而又没有冷藏设备储存,只好将其送到街边免费发放,给自身企业造成了一定损失。”

三、意见建议

(一)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是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树立六种意识(生态意识、循环意识、专业化意识、合作意识、适度规模意识、品牌意识),切实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列入绩效考核范围。二是要制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出台扶持政策,落实责任部门,加强督查考核,真正把农民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职业农民作为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型经营主体来扶持。三是各部门间要紧密配合、协同合作,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通过规划引导和重点扶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起一个以企业为龙头,合作社、职业农民和种养大户为主体,家庭农场为发展方向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二)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应以我县“一城四园”建设发展目标为引领,加快建立富硒食品产业园,巩固提升农业核心园区建设,以农业“四大”经营主体为着力点,切实完善实施好“公司做两端、农户做中间”的生产组织模式,以核心园区带基地、川道带两山,形成“南茶、北果、中间园”的发展格局。沿316道黄金带的各镇可根据不同自然地理条件,推行集约化经营方式,积极发展集劳动、技术、资金密集于一体的高科技、高附加值农业,公路沿线重点发展观光农业,充分发挥凤堰古梯田景区旅游产业引领作用,南北两山可大力发展苗木花卉等产

三)加快推进土地流转。一是完善土地流转政策,规范土地流转程序。二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积极鼓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种植能手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通过转让、转包、出租等形式,实施适度规模生产和经营。三是赋予村级集体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调配权,探索由农户将承包地统一向村委集中再统一流转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模式。四是发展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建立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开展流转供求信息、合同指导、价格协调、纠纷调解等服务,促进土地有序健康流转。

(四)合力破解融资瓶颈创新融资方式,解决融资难题,推行物权抵押,降低贷款门槛。一是加快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确权登记发证,准确掌握承包耕地面积、四界及空间位置,尽快建立农村资源评估权威机构,满足农民物权抵押贷款要求。二是加大涉农信贷投入,各金融部门应在镇级增设服务网点,接受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并开展工作,满足“三农”金融服务需求。三是创新保险支持方式。县级保险机构应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点,开发具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为其提供贷款担保。四是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抓好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吸引外来资金。五是开辟民间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推动民间资本参与中小金融机构建设,促使它们成为现有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

(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一是继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在项目安排上多向种养大户、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做得好的镇和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倾斜。二是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等各类财政支农资金,优先扶持示范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将新增农业补贴重点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采取各种奖补措施,引导、鼓励农民投资现代农业,实行以奖代补。三是农村土地整理、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等涉农项目,要尽可能与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相结合,应重点优先安排项目金。

   (六)着力改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产条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也是降低风险、增产增收的重要保障。应将职业农民、种粮大户和合作社承包的农田纳入农业综合开发、标准粮田建设等农业项目的范围,集中投入,实施路、田、水、沟、林综合改造,切实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应对全县水利设施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加强对老化的水利设施进行维修或加固。加大耕地改良,土地整理、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建设力度,在有条件的地方平整土地,推进集中连片经营。平整土地涉及到承包地块调整,应探索相关政策和制度,在农民自愿前提下有序推进。

(七)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一是要立足我县资源优势和区域特点,选准主导产业。下大力气培育发展一批实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通过企业与农民签订生产销售合同,建立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二是积极引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和“园区(基地)+合作社组织+家庭适度规模经营”等经营模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发展订单农业,促进农产品基地建设。鼓励引导农村土地资源适度向优势产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聚集,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

(八)转变职能搞好服务。一是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指导和服务,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强化科技服务、农产品营销服务,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二是切实发挥部门优势,各相关部门可根据自身特点,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服务,气象部门应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好气象服务、科技部门应开展科技方面的服务。三是加强农技、农机队伍建设,应通过各种途径,把优秀的农技、农机专业人才吸纳到农技队伍中来,切实解决基层农技人员短缺问题,确保农技队伍人员相对稳定。四是加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各镇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动植物疫病防控等基层农技、农机推广机构,深化农技、农机人员进村入户服务工作。五是加强涉农产品安全监管,指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开发大户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认真开展专项整治,强化监测检验,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六是建立健全县、镇农产品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及时采集、分析、预测和发布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信息数据。以完备的农业市场信息服务来弥补农业经营者自身获取信息能力的不足,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信息指导服务来组织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使之成为政府引导农民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