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石泉县农村产业发展及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4-12-10 16:41

 

   为全面深入地了解农村产业发展及农民增收情况,10月份以来,石泉县政协对曾溪镇高坎村、十里沟村,后柳镇中坝村的102户农民进行了深入调研。这次调研由县政协副主席张厚林带队,抽调县政协常委洪军、政协民宗文史委主任黄毅彬等组成调研组,在镇村领导干部的大力支持下,采取一村一组一户一表,每村抽取30户,逐户走访,以“三村百户”解剖“麻雀”的方式方法,从微观到宏观深入了解农民增收、产业发展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三村百户”收入、支出及基本情况

这次进村入户调查取样表,以2013年为准,共设计“户主基本情况”、“收入情况”、“支出情况”、“扶贫包联情况”、“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5大项34个小项。虽然这些项目还不能完全概括农民收入、支出和产业发展情况,但能反映农户的大致情况,从中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了解他们的诉求和民情民意信息。

    (一)基本情况。高坎、十里沟、中坝三村,属于扶贫连片村和重点村,辖1个新型社区,17个村民组,大部分组位于中高山区。截止2013年底,三村有农户628户、1957,户均3人;有耕地面积3799亩,户均6.05亩,人均1.94,三村有山林面积25460余亩,户均40.5亩。入户调查的三村102户住房情况中,土木结构住房占678%,砖木结构占12.6%,砖混结构住房占19.5%;水、电、路基础设施全通的占90.8%,通组联户路没有硬化及饮水条件较差的占9.2%

(二)收入及构成。调查的三村102农户收入构成情况来看,打工所得的工资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家庭经营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惠民政策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有益补充。见下表。

2013年三村102户农民收入及构成( 单位:元)

指标名称

 户均纯收入

 人均纯收入

 所占比重

农民收入

27954.8

6988.7

 

  ()工资性收入

 

4937.7

 70.6%

  ()家庭经营纯收入

 

1770.3

 25.3%

  ()惠民政策性收入

 

281

    4%

  ()财产性收入

 

0.7

  0.1%

 

其中,家庭经营纯收入主要由种植业、蚕桑、畜牧三方面构成;惠民政策性收入主要指退耕还林、种粮补助、五保、低保、农村养老保险及承包地转让租金等,惠民政策性收入虽然占的比重不大,但毕竟是农户从付出到补偿、保障的历史性转变,在农民增收中起着重要作用,调研中农民无不叫好;农户财产性收入主要指通过土地征用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获得的土地财产收入,通过房屋出租、出售和拆迁补偿等方式获得的房屋财产收入和通过储蓄、民间借贷和投资等渠道获得的金融财产收入所占的比重非常小,仅0.1%

    (三)主要支出情况。农民支出主要有4项。一是住房改善。无论是进城进镇、集中安置还是自建,虽有国家补助,但毕竟是开支大项。二是婚娶。由于自然条件以及大量女青年外出务工并外嫁,造成山区农村性别比失调,娶媳妇难,有的仅彩礼就高达5万元以上。三是大病就医虽然有合疗保障,但报销后的自支部分仍然很大。四是教育支出,主要表现在幼儿教育、追求优质教育资源,进城租房陪读以及供养大学生方面。如中坝村一组农民唐自成,本人身患腰椎间盘膨出,还要负担3个孩子上大学,就显得难以为继。五是人情消费,主要指红白喜事、喜迁新居、满月、生日酒送礼等。在中坝村调研的33户农户中,年人情消费在一万元以上就达13户,占所调查该村农户的39%

(四)扶贫攻坚取得成效。近年来,我县以“三五”扶贫总揽农村工作,围绕农民增收核心、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坚持主导与多元并重,实施产业富民战略,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增收步伐明显加快,2012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948元、增长16.6%2013年我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786元、增长14.1%,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特别是通过连续不断的包抓扶贫和迁移式扶贫,使广大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农村水、电、路畅通,农民住房条件改善,为发展致富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我县实施的“三五”扶贫战略,为促进农民增收,发展致富产业做出了大胆探索,所调研的三村百户,虽然都属山区村,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高于2013年全县平均水平,充分显现出扶贫工作的成效。其中,在包联部门的指导扶持下,十里沟村近年发展黄花菜产业、中坝村畜牧发展、招商发展中药材育苗基地等,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民现金收入提供了好的经验。

二、农民增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县农民增收、产业发展总的情况是好的,但也存着在一些问题,通过三村百户调研所掌握的微观资料,结合宏观情况分析,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主导产业发展薄弱。在调研的农户中,大部分家庭经营主导产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一村一品”优势特色产业尚未成为调研农户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表现在:80%农户家庭经营收入以种植业和蚕桑,养猪等为主,仍然生活在“种田为吃饭,养猪为过年,养蚕养鸡挣个零用钱”的模式中。种植业占人均收入的12.5%,畜牧业占人均收入的7.7%,蚕桑业占人均收入的4.8%。很显然,效益高于种植业的后两项在家庭经营收入中的比重偏低。

   (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从“三村百户”调研情况看,农民收入中,务工收入占到70.6%,家庭经营收入占到25.3%,其中蚕桑、畜牧主导产业仅占到总收入的12.5%。随着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数不断增加,导致农村大量资源闲置。调查统计,仅三村耕地撂荒面积达到978余亩,占三村总耕地面积的25.7%。由于缺少劳力、资金和技术,高效、特色产业发展不起来,技术含量低,商品转化率低,效益低。派生出“合适产业难寻、规模生产难行、发展资金难筹、产业风险难测、加工增值难为、合作组织难建”等问题。务工虽然是农民增收的最佳捷径。但毕竟是吃青春劳力饭,影响到本地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务工潮引起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问题十分严重,政府要花很大的精力和成本来解决。

(三)财产性收入待破题。农民通过土地征用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获得的土地财产收入,通过房屋出租、出售和拆迁补偿等方式获得的房屋财产收入等,只占所调查农户的1%。主要收入来源还是通过简单的劳动,而不能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其他方式,使农民增收及改变生活能力越来越弱,总是处于不利地位。破题就在于如何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从“三村百户”调查情况看,财产性收入不到人均收入的1%,这显然是不尽合理的。

   (四)农民文化层次偏低。所调查的“三村百户”中,户主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的占74.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2.9%,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2%,由此导致这些农民技能欠缺,致富手段少,接受新知识迟钝、适应新形势能力差,在家务农的只能按传统方式经营谋生,外出务工只能从事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收入低,就业领域狭窄,影响农民增收,影响发展步伐。如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十里沟村一组农民秦洪周,投资10余万元,建起约600平方米圈舍的养猪场,由于不懂科学养殖和防疫技术,致使厂闲人空,债务缠身。

(五)农村隐性负担较重。主要反映在人情消费,大病支出、追求优质教育资源付出、娶媳妇难,彩礼重等方面。78%的受访农户表示“礼尚往来”的人情负担支出压力大,28%的认为“子女上学”的教育负担支出压力大,39%的反映“常年生病”的医疗费用负担支出压力大。“礼尚往来”一项为例,虽然通过人情往来有收有支,但半数以上消耗在酒宴中,既造成浪费,又不利于身体健康。

     四、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以“三五”扶贫为统揽,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在我县“三五”扶贫工程取得阶段性成绩和经验基础上,研究出台我县关于进一步推进和提升精准扶贫实施“三五”工程的意见或决定,使扶贫开发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责任、任务更加明确,措施更加扎实,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

    (二)加大扶持引导,夯实农民增收基础。一是抢抓政策机遇,继续大力争取农村基础设施、扶贫开发、农业产业、水利、林业以及医疗卫生、文化、民政救助等社会事业项目扶持,为改善农村农户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奠定物质基础。二是建立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针对农户家庭底子薄、自有资金少、贷款难等制约因素,加大农村各类项目资金整合,继续做好蚕桑、畜牧、特色产业、现代农业等扶持奖补,助力农民增收。

   (三)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创业本领。一要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本领为重点,选取市场急需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加速农民从体能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二要着力培养农村特色产业示范带头人、科技种植养殖能手、农民经纪人,让更多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和创业,既上可管老、下可管小,安全系数高,就业成本低,增收效果好,同时对于破解农村三留守问题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三要整合培训项目。对“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进行有机整合,发挥好县党委党校、职教中心、农广校、大健驾校等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努力做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化发展促增收。一是以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为方向,以桑、畜、菜、茶、药为主导,建好蚕桑、畜牧渔业、蔬菜、茶叶、中药材等五大农业产业基地,申请注册商标和标识,申报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打造生态、绿色、富硒品牌,不断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建议将旅游作为我县统揽城乡、联动各业的主导产业来统筹谋划,以此促进各项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优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是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开展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及农村社区服务,提升农业产业化和专业化水平,促进农产品的产加销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拓展增收空间。

    (五)深化农村改革,着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农民收入差距一方面来自劳动收入差距,另一方面来自财产性收入差距,我们不仅要防止劳动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更要防止财产性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针对这一问题,建议:

    一是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发证,进一步明晰农村居民的房屋、土地等产权,让它们成为可以抵押、转让、出售、出租等广泛交易交流的金融资产,有效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二是加大政策引导力度,鼓励像“嘉晟”、“博硒”、“六台山实业”之类的企业到农村租赁土地发展高效农业、特色产业;鼓励丝织、药材商到农村发展蚕桑、中药材基地;引导土地向种粮大户、养殖大户、规模经营大户集中,逐步增强农村资源的吸引力,提高农村居民林、地流转收益水平。

    三是不断推进金融创新,组织金融部门创新支农信贷机制。一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民土地使用权、林地承包权、房屋所有权抵押贷款。另一方面,以深入开展信用村、信用户工程建设为抓手,除了继续扩大农户小额信贷贴息比重外,积极推行农户联保贷款等办法,解决农户发展致富项目自有资金少、贷款难等制约因素。   

(六)广泛宣传倡导文明,减轻农民隐形负担。目前我县各类政策性社会保障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五保供养、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解除农民后顾之忧,但也存在偏僻山区不少农民对大病救助,8种慢性病门诊报销、大学生“圆梦工程”尚不知情,因此要加强这方面的宣传,使他们都能享受到惠民阳光。同时加强移风易俗宣传教育,积极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一般事不办,把遏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现象纳入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内容,积极营造节俭文明、健康向上的行为方式,切实引导农村群众减负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