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核心价值观落实到依法治国和政策制度之中

作者:马晓旬、王化信、孙黎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5-11-10 00:48

为了解我市核心价值观建设情况,研究如何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之中,建立完善相应的政策评估机制和纠偏机制,我们在全市范围开展了专项调研,召开了党政群团及司法机关负责人、社会各界代表人士2个研讨会,在成人及大中院校学生中开展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1892份,其中成人卷987份、学生卷905份),充分了解和听取了各方面的情况和建议。

一、   我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成效

座谈研讨和问卷调查普遍认为,十八大以来,我市各级党委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强力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人们对核心价值观基本了解和认同。社会各界中绝大多数人对核心价值观都有概念性地认识,认为核心价值观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是符合我国历史与发展的价值追求,是兴国之魂。问卷调查显示,了解核心价值观的成人占89.1%、学生占65.7%90%以上的成人和学生认为核心价值观与每个人密切相关,认为遵循核心价值观会让社会风气好转、道德水平提高,认为个人应从关心民生百态、多做有利于人民和社会的事情做起。二是大多数人能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社会主流是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向往国家繁荣富强,社会法治健全、公平正义、风清气正,个人有道德修养、诚实守信、遵法守纪。问卷调查显示,96%以上的成人和学生以“我是中国人”为荣,也知道如何爱国;93.9%的成人能够主动营造尊老爱幼互助团结的氛围;95%以上的人能够坚守职业操守;90%以上的成人和学生能够遵守社会公德。三是人们对加强核心价值观建设意义认识更深。社会各界普遍认为,面对当前国际国内复杂的思想政治形势,特别是西方国家加大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瓦解、分裂以及近些年来脱离群众、贪污腐化造成的恶劣影响,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二、人们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调查反映当前人们价值观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个人主义严重。一些人过分强调个体和局部价值而轻视社会全局价值,把个人利益作为出发点,处处为自己为局部着想,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集体、他人利益之上。二是功利主义突出。一些人只注重当前功利满足,过于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不谋求长远发展,存在重现实轻长远倾向。三是拜金主义盛行。一些人极力夸大物质价值的地位,过于追求物质价值而忽视精神价值,把物质享乐作为人生的最大目标。问卷调查显示,11%的成年人和15.5%的学生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大小取决于金钱、权利或事业的成功。由于价值观的偏差而引发的严重社会问题:一是道德滑坡。出现信仰危机、精神空虚、善恶不辨、美丑不分现象,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都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闯红灯、不遵守职业操守、只讲权利不尽义务、家庭暴力、炫富、拼爹、艳照门等种种丑恶现象愈演愈烈。二是诚信缺失。为了快速致富不择手段、投机取巧,商业欺诈、坑蒙拐骗、掺杂使假,损公肥私、情感欺骗、损人利己、自私贪婪等现象和问题层出不穷,人们对政府、对社会、对他人存在严重的戒备心理,缺乏基本的信任。三是违法违纪严重。特权思想根深蒂固,遵法守法用法意识淡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不公,政策执行不到位,办事仍首选拖关系找熟人,权力寻租、靠山吃山、贪污腐败现象严重,信访不信法,法律威严尚未全面树立等。

调研分析认为,当前人们价值观和道德领域存在问题的根源:一是改革开放及其深入发展,一些西方思想糟粕,特别是所谓的人权、自由、民主和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得一些人没有辨别地接纳,造成价值观和思想的混乱。问卷调查可以看出,极少数学生抱有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共产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制度不满,向往西方“民主制度”。二是片面地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思想道德建设,使得一些人把发财致富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大小、判别社会地位的高低的标准,导致社会公德、思想道德、社会诚信下滑,一切向钱看,唯利是图,假冒伪劣充斥市场,社会信任危机,企业诚信守法经营遭到质疑。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滞后。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坚持不够,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淡化、作风不实、严重脱离群众,没有带好头,以权谋私谋利、贪污腐败、权色交易,占编不站岗、吃空饷,带来严重的社会负面效应;个别窗口单位工作人员态度蛮横,服务意识不强,群众办事难,门难进、脸难看远不是一个“难”字就能道尽的心酸,导致办事拖熟人找关系成为社会常态,引发了社会对整个干部队伍的不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没有同步跟上,尤其是学校教育,重文化知识轻品行教育,跟着高考指挥棒走,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结果是分数上去了道德品行下降了,是非观念也不清了,轰动全国的马家爵案、药家鑫案、复旦大学投毒案等就是最好的佐证。四是法律约束力、震慑力和惩治力不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软弱,屈服于一哭二闹三上吊,导致医闹、校闹、超市闹、单位闹等愈演愈烈,形成了守法者吃亏,违法者受益的怪象,道德失范现象屡禁不止。五是无良记者、网络媒体的错误导向,混淆是非观念和对美丑的辨别,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善恶标准受到严重冲击。

三、   加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意见建议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战略,应建立依法治理、党政推动与社会共建相结合的全面协调推进格局。

一、坚持依法治理,推动全民践行。70.4%的成人认为,在当前的思想政治形势下,应把核心价值观落实到依法治国的实践中,落实到立法、司法、普法和依法治理的各方面,用法律的权威来增强人们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一要在立法上求突破。24字”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宏观的概括,需要有更为具体的标准细则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应把“24字”进一步细化入法,让法律条文更能反映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更能体现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性质、基本特征和实践要求,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提供法律依据。二要在普法上求认同。进一步改进普法形式,提高普法成效,加强宪法、法律关于对核心价值观条款的宣讲解读,使人们进一步理解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一种道德要求,而且是一种法律规定,违者是要受到追究,是要付出代价,从而增强遵守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三要在执法上求实效。全面推进依法行政、阳光政务,依法规范行政行为,优化执法权力配置,保证执法权力运行,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自觉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坚决克服乱作为、不作为,提高政府公信力。在案件查办中突出“24字”精神,树立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加大司法强制力,保证司法公正公开,增强公民对法治的信心。严肃查处并公正审判每个案件,对损害国家利益、破坏公物以及企图通过坑蒙拐骗、上访闹事等手段来获取非法利益的行为严惩不待,提高公民违法成本,迫使人们发自内心地敬畏法律、信任法律、遵从法律,养成遵法守法习惯。

二、强化党政推动,增强认知认同。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应完善相应的制度机制,确保工作顺利推进。一要完善融入机制。坚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民教育之中,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教育教学督导评估体系,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和教材体系,推动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完善实践教育体系,着力建设一批青少年社会实践平台,形成课堂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通过循循善诱、春风化雨,使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大力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融入到公序良俗之中,按照核心价值观要求修订完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等行为准则,引导人们积小成为大成,积小善为大善。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以制定“十三五”规划为契机,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各领域,融入信用建设、法制建设、文化建设、社会管理等有关领域的专项规划。二要完善政策机制。把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经济政策中,在制定与人们利益密切相关的财政金融、工商税务、商业贸易、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政策时,坚持经济行为与价值导向相统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推动经济运行与道德建设良性互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加大对先进典型、道德模范的关心和帮助,从舆论上宣传,从生活上关心,从物质上奖励,从政策上优惠,如免费乘坐公交、免费体检、排队优先、减免税费等,推动形成好人好报、善有善报的正向机制。三要完善宣传机制。充分发挥主要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把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贯彻到日常宣传、成就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中,弘扬主旋律,集聚正能量;高度重视网络传播阵地建设,做大做强重点新闻网站,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战地;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微电影、手机报等方式,生动诠释核心价值观,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不断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发挥“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作用,以优秀传统文化、文学创作、影视作品、地方小戏等广泛传播核心价值观念,严厉抨击以丑为美、以耻为荣现象,铲除滋生不良现象的土壤,为社会注入强大正能量。四要完善评估机制。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与推进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规划,完善措施,扎实推进;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定性分析与量化评定等方法,全面把握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接受效果;搭建动态检测平台,对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培育模式进行多方位、全程化的监控预警,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探索基本规律,改进方式方法,指导面上工作;统筹效果评价、要素评价与环节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确定优化标准和策略,不断开创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新局面。五要完善纠偏机制。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国家宪法、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严肃惩处执法不严、执法不公、不作为行为。建立奖惩机制,褒扬一切符合核心价值观的集体和个人,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伸张,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批评和惩戒。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市统一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和共享、公示平台,把每个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信用状况纳入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公开;严格市场监管,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建立信用预警和黑名单制度,对恪守诚信的个人和企业,在各方面给予优惠便利;对失信者,使其一处失信,处处受制,形成法律和心理上的双重震慑,使其害怕失信、不敢失信,促进市场主体依法诚信经营。

三、推动社会共建,促进自觉践行。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和全体公民应有的正确价值取向,应大力推动全民参与、人人实践。一要发挥中共党员带头作用。严格按照好干部20字标准和“三严三实”的要求,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纳入党性修养、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日常管理和教育培训中,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素质,特别是要抓住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召群众、带动群众,以自己的高尚人格净化风气、培育风尚,实现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引导各行各业中共党员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做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守护者、建设者。二要发挥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作用。指导和督促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非公有制经济以及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组织,把核心价值观作为企业、组织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坚持合法经营、合法活动,坚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觉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三要发挥社会公众人物作用。引导企业家、文化名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别是“创二代”、新媒体人士、归国留学人员等社会公众人物,加强道德修养,提升价值追求,积极开展扶贫济困、慈善捐赠等善行义举,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四要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要坚持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积极培育、发掘、推广先进典型,进一步完善先进典型评选、审定、发布、表彰机制,大力开展“安康时代楷模”、“最美安康人物”、“道德之星”“身边好人”、“好婆婆、好媳妇”等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人教身边人,让广大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可学、可亲、可行,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