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是我国扶贫事业的成功经验,是中国特色扶贫道路的重要特征。社会扶贫与专项扶贫、行业扶贫一起,构成了我国扶贫开发“三位一体”的工 作格局。“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扶贫工作进入新的攻坚期。我市尚有1209个村,26.7万户,58.17万人的脱贫攻坚任务。贫困人口规模大,致贫因素繁多,贫困问题程度深,是难啃的“硬骨头”,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
一、社会扶贫的状况
近几年,我市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力度均有所加强,包括中央、省、市定点扶贫单位,企业、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力度不断加大。一些贫困地区在社会力量的帮助下,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主导产业快速发展、贫困群众脱贫步伐逐渐加大。社会力量参与下的精准扶贫向纵深发展。
一是投入不断加大。2015年,有1016 个中、省、市单位共向1209 个贫困村派驻扶贫干部2984 人。2015年累计直接投入各类社会扶贫资金1.8亿元;其中省级单位投入985万元,整合其它投入资金1.7亿元;争取落实项目489个,引进技术100余项。“联乡包村”的各单位直接投入资金6267万元,帮助引进项目483个,资金10880万元。。
二是参与扶贫的社会力量范围更加广泛。在党委、政府的号召下,社会团体、企业、社会公益组织以及热心人士,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扶贫事业。2015年,共有市内61个企业结对帮扶58个贫困村。直接投入资金276万元,实施增收项目14个,帮助引进资金22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7名。市工商联系统每年都有参与扶贫的“光彩事业”活动和资金投入。如福建、江苏、川渝、浙江等异地商会,还有兴科、兴安、长兴、安建、振兴、兴华等集团企业设立慈善和扶贫基金,开展扶贫济困、捐资助学。安康援少会,是2012年成立的非营利性社团组织。目前已发展成员600多人,并在旬阳、岚皋、平利、白河4县成立了分会。他们以“共享阳光,让爱飞翔”为爱心宣言,自筹或者通过网络、微信等平台募集资金,给予贫困、留守、孤残等16岁以下的少年儿童群体的公益捐助。从成立至今已募集捐助资金100多万元,受益的贫困人口1000余人。安康义工联开展的“阳光助学”、“春雨行动”,安康青创协会开展的创业扶贫培训等,为社会扶贫做出了显著的成绩,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民间公益组织。三是扶贫方式更加多元。目前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已经从原先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展到现在的产业发展、增强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等多个方面。市工商联开展的“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会员单位采取多种方式与贫困村户搭建脱贫平台。四是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意愿不断加强。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深入人心,企业、社会组织以及热心人士,逐渐增强了社会责任意识,发扬“扶危济困”的优良传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和社会扶贫。许多奋斗多年创出来的农民企业家和商人、“打工皇帝”,因转型需要或怀着乡土情结,自愿返乡先富带后富,进行产业扶贫,很多人也愿意就地建厂,消化劳动力或带动本乡本村人外出务工。平利县八仙镇吴祥义,为民开拓共富路;汉滨区瀛湖镇张明俊,致富不忘担当,带领乡亲脱贫致富奔小康;汉滨区石梯镇陈善义,捐资50万元,劈出小康路,网友点赞“修路哥”。这样的事例有许多,不胜枚举。
二、社会扶贫的阻碍因素
与企业、公益组织、个人日渐强烈的扶贫意愿相比,目前阻碍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因素仍或多或少地存在。一是民间团体从事扶贫工作处于自发状态。政府既没有统计过他们开展了哪些帮扶活动,也没有帮助他们规范自身组织的发展,政府引导有缺失。二是社会扶贫相对零散。规划性较弱,零敲碎打,资金使用缺乏长远谋划。三是企业扶贫存在深度参与顾虑。如何扶贫,扶贫谁,缺乏相关信息和技巧,扶贫的力度和范围因此大打折扣。四是扶贫对象差异性很大。有不会富的;有“沉睡”等待的;有找不着门路的;也有只望相给多少钱解决眼前困难,没有树立穷则思变的信心。五是社会认知度和认可度较低。企业、社会组织、社会人士广泛参与扶贫率低。有的甚至做好落不到好。如有的社团组织争取到援助项目,在落实项目对接中,有的单位不理解,申报环节多,有的也对援助项目的真实性有怀懝。
三、社会扶贫的有效实现形式
依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市确切的贫困人口为58.17万人,摸底分析治贫原因有因病、因缺技术、因缺资金、因缺少劳动力、因学、因残和其他原因等七大类。如何有效推进社会扶贫,必须针对性要强,作用要直接,效果要持续。
1、发展产业扶贫是实现社会扶贫的关键一招。挖掉贫困的根子,阻断贫困的传递,最终要靠发展产业和扶持就业。从摸底数字看,全市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是少部分,多数贫困对象具有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的潜在空间,60%的贫困对象意向发展生产业脱贫,其中80%贫困对象期盼依靠企业、老板、能人带动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可以通过市场主体将贫困对象纳入市场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是市场资源配置的主体力量,没有市场主体带动,贫困对象小而散的生产方式无法对接的市场,有了市场主体带动,贫困对象就能“借船出海”,跟市场经济紧密连接在一起,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我市有企业4599家,其中规上企业505家。市工商联为积极推进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社会精准扶贫,实施了“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到4月底,已在全市十县(区)落实132家会员企业和商会组织与91个乡镇,13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建立了帮扶结对。此次行动以民营企业和商会为帮扶方,以各地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为帮扶对象,以“村企签约共建”为主要形式。民营企业结对帮扶一批贫困村,重点发展一批特色产业,解决一批贫困户劳动力就业,落实一批公益捐赠项目。采取“一帮一”“多帮一”“一帮多”“一带多”等方式。按照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就地就近的原则,充分发挥非公企业自身优势,在贫困地区建设生产基地,开发产品市场,搞好技能培训,帮其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做优。通过村企共建、互惠双赢,力争用三年到五年时间,动员全市一百家以上民营企业参与,帮助一百个以上贫困村加快脱贫进程。汉滨区工商联、扶贫局联合下发了《“百企帮百村”实施方案》并向全区非公企业下发了倡议书,工商联安排确定了45个有一定经济实力、有一定社会担当、有自觉奉献意识的会员企业进行结对帮扶,签订精准扶贫“百企百村”企业结对认领书。旬阳县工商联开展了“脱贫攻坚战统战成员在行动”活动,提出了“九个一”的具体帮扶措施,即:帮改一处危房,帮建一个园区,帮促一个产业,帮销一种产品,帮建一个项目,解决一批就业,传授一项技术,资助一名学生,帮助一名患者等。全市现已有300户非公企业与建档立卡贫困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明确帮扶人员,制定帮扶计划,开展帮扶工作。
2、扩大社会组织扶贫范围。培育多元社会扶贫主体,是对传统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的社会扶贫的有效补充。截止2015年底,全市登记的社会组织2995个,其中社会团体2109个(包括农村专业经济协会1314个)、民办非企业单位886.市本级社会团体132个,学术类55个,专业类18个,行业类43个,联合类16个。这些组织中汇集了一批专家人才。国务院明确要求“支持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各类组织积极从事扶贫开发事业”,“鼓励其参与社会扶贫资源动员、配置和使用等环节,建设充满活力的社会组织参与扶贫机制”。部分专业化社会组织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在自己比较擅长的部分实施扶贫措施,如教育、小额贷款、助残济困等,对扶贫效果有很大的帮助。社会组织属于新领域,是社会扶贫的一支重要力量,理应积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扶贫。
3、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广泛动员个人参与扶贫。扶贫济困是中华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这一传统美德在全体公民中自觉崇尚,奠定了个人参与社会扶贫的基础。只要把社会各界的作用充分发挥,以多种形式推进,就能形成强大合力。
四、推进社会扶贫的几点建议
精准,是脱贫攻坚的“金钥匙”。 如何做到“精准”,实践中要做到“五个着力”:着力破解对象识别难题,实现扶持对象精准;着力破解“造血功能”不足难题,实现项目安排精准;着力破解“大水漫灌”难题,实现资金使用精准;着力破解规划落地难题,实现规划措施精准;着力破解机制不畅难题,为精准扶贫精准发力提供坚实支撑。社会力量是扶贫开发的重要生力军,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是造血式、可持续的扶贫,是可以扶到“点子上”和“根子上”的精准扶贫,也是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优势所在。为此,就进一步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转变扶贫观念,提高思想认识。要凝聚一个共识:扶贫开发是全党的事,全社会的责任,是一种对贫困地区的深厚感情。要形成一个理念:不能把扶贫只当作是政府的事、干部的事,要发动社会力量、各方面力量共同来做;不能光靠行政手段、行政力量来推动,要运用市场的手段和方式,依靠市场的力量、社会的资源来推动。建议及时总结提升各级各地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经验和做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好模式、好典型,不断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和辐射效应,最广泛地动员各方面的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
2、出台支持政策,鼓励企业参与产业扶贫。产业扶贫的参与主体是企业、专业合作社,它们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都经过了市场的洗礼,能对接市场、适应市场,抗风险能力强。鼓励引导企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产业扶贫。通过市场主体参与精准扶贫实现双赢多嬴。市场主体具有精准扶贫、发展产业的双重作用。一方面,有助于精准扶贫到户到人;另一方面,有助于市场主体做大做强。市场主体参与精准扶贫,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农户为市场主体发展提供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政府在资金、项目、政策环境等各方面提供支持,同时,银行、保险参与,为市场主体发展提供宽松的融资环境和风险补偿,助力市场主体发展壮大。
企业参与产业扶贫,作为市场主体,标准有两条:一是要有能力。企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能力,能够经受风浪的考验,不能搞拉郎配。二是要有意愿。企业必须有带动贫困对象脱贫增收的意愿,不能搞强迫命令。同时,市场主体选择要坚持区域统筹,村内带动的由村级统筹,镇内跨村带动的由镇级统筹,县内跨镇的由县级统筹。统筹层级越高,规模就越大,带动能力就越强,效果就越好。要提高统筹的层次标准,充分发挥县级、镇级统筹作用,以便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市场主体的带动作用。
3、有效整合资源,形成整体合力。以企业作为整合资源的平台,是把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生产要素资源整合起来,通过合理配置取得最大效应。建立企业产业精准扶贫“五位一体”共同机制。政府引导、市场带动、农户受益、银行支持、保险参与“五位一体”共同推进,是产业扶贫的根本路径。五方有机联系、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具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签订五方共同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另一种是一对一签订协议。通过签订协议形成利益联结机制,确保风险可化解、农户能增收、企业不受损。积极推进土地流转产业扶贫“五金”机制,即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得租金、基地就业得薪金、委托经营得酬金、超产提成得奖金、订单生产得订金,实现长久增收、稳定脱贫。
4、政策激励,乐于扶贫。进一步完善先富带后富的利益格局,予扶贫力度大的企业以减免税收、信贷贴息等激励;完善对口帮扶机制。仿照残疾人用工福利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落实国家相关扶贫捐赠税前扣除政策,为会员单位提供财政部门印制的“公益事业捐赠统一票据”,使其依法享受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捐赠免税政策,让社会力量安心扶贫。资金发展状况、公众影响力等是社会组织参与扶贫普遍希望提升的方面。在外部关系拓展方面,社会组织遇到的障碍主要集中在缺乏相关信息、技巧和支持。因此,他们希望能够搭建沟通交流平台,促进社会资源整合;希望能够提供专业培训以及提升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和公信力;希望政府、媒体加强宣传,并在各项公益先进评选中关注社会组织对精准扶贫所做出的贡献,提升社会认知度和认可度,给新兴的社会组织成长的空间。